头发和减肥只能二选一?Cell重磅:长期轻断食,毛发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
后来到了海南,他干脆尝试辟谷,一种源自道家的断食养生方式。他写道:“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其实也透露了生活的艰难,海南米价飞涨,和儿子苏过一起践行轻断食。
当下,轻断食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时尚。多项研究认为,轻断食不仅有助于减重,还可以改善代谢健康、减轻身体炎症、提升大脑注意力。但它对身体的负作用,却很少被提及。
这次,它进入张兵团队的视野,是因为一次意外。
意外的研究方向
2021年夏天,张兵实验室一位参加科研实习的同学忘记放饲料了,让小鼠整整饿了一天。在后续的毛囊取样观察中,这只小鼠出现了不少凋亡的毛囊干细胞。
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难道饥饿可以杀死毛囊干细胞?”张兵如此猜想。
这只小鼠,也让张兵想起了当下流行的轻断食,因为他自己也在践行。这是最流行的轻断食方式,被称为16/8限时进食。其它常见的轻断食方式还包括隔日断食和每周两天断食等。
从这个猜想出发,他们着手给小鼠设计了三组不同的进食方案:正常饮食组(AL),16/8限时进食组(TRF),以及隔日禁食组(ADF)。实验开始之前,所有小鼠都被剃掉了原有的毛发。
96天之后,正常进食组的小鼠毛发恢复如初,而16/8限时进食组和隔日禁食组都只恢复了部分区域的毛发,而且显得稀稀拉拉。
张兵团队最初推论,间歇性禁食组的毛发再生出现问题,是不是因为这些小鼠吃的卡路里总量变少了。为了精确检测小鼠的进食量和各种代谢指标,它们被放入一种叫做“代谢笼”的实验装置。
但是,“剧情”很快反转了。
事实证明,面对吃的问题,小鼠们一点也不含糊。这些轻断食的小鼠很快学“精”了,几天后就找到了规律,在有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比平时多吃一些。最后,代谢笼的监测数据显示,三组小鼠的食物摄取总量并无显著差异。
“如果吃的卡路里总量是一样的,难道是跟每次的禁食时间长短有关?”
张兵团队于是进一步调整禁食时间的长短。他们惊奇地发现,当把每天的禁食时间延长到21小时后,小鼠的毛发再生几乎被完全抑制了;而当把每天的禁食时间缩短成12小时后,毛发生长又恢复了正常。有趣的是,这些小鼠吃的卡路里总量,仍然没有明显改变。
原来,毛囊干细胞凋亡的严重程度,与禁食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
“为什么长时间的断食会杀死毛囊干细胞?”接下来就需要穿越肌理,寻找表象之下的真相。而表皮下的脂肪细胞,恰恰隐藏了最重要的提示。
真相揭晓
在禁食阶段,张兵团队观察到真皮脂肪的逐步脂解并释放游离脂肪酸,而毛囊干细胞也随之凋亡。他们继续进行详细的“侦查”工作,通过RNA-seq分析等手段,他们证实禁食小鼠的毛囊干细胞经历了从利用葡萄糖到脂肪酸的代谢转变,而毛囊干细胞的凋亡和脂肪酸氧化导致的线粒体自由氧水平升高有关。
脂肪细胞随着禁食时间的拉长而慢慢脂解缩小,图源:论文
于是他们给经历禁食的小鼠每天使用抗氧化剂,果然,毛囊干细胞的凋亡被有效阻止,间歇性禁食的小鼠们又开始长毛。目前,张兵团队正在利用这一研究发现,寻找促进人类毛囊再生和加快生长的新方法。
但这依然没完全回答最初的问题:禁食究竟是如何导致皮肤真皮脂肪分解的呢?
张兵团队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切除肾上腺的小鼠即便经历了禁食,毛发生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抑制。这给了他们全新的启示——也许,控制真皮脂肪的分解和毛囊再生的“开关”,并不在皮肤系统内部。
柳暗花明,一个由大脑“发号施令”、多器官参与的过程逐渐浮出水面。
间歇性禁食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引发脂肪细胞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进而导致毛囊干细胞的凋亡。
图源:论文
当这一生物学机制逐步明确,张兵团队与郑钜圣团队合作,在校内展开了人群试验。结果同样表明,间歇性禁食导致毛发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只是相比小鼠实验而言程度较轻。
此外,对人毛囊干细胞和毛囊的体外培养结果也显示,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会导致其自由氧的升高和细胞凋亡。
“事故”破案了,“故事”还在继续
“如果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对人类的祖先而言,也许吃饱是偶然,饥饿才是常态。”张兵说。面对饥一顿饱一顿的现实,生命体做出了精细化的应对策略,即使是同在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生存之道。
“间歇性禁食,似乎触发了一种古老的刹车机制。“张兵说,“用于暂停身体一些组织器官的再生活动,以适应食物供应的波动。”
对很多现代人类而言,饥饿早已不再成为问题,但几百万年自然选择的印记仍然刻在我们这副跟远古人一般无二的身体里。轻断食触发了身体内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脂肪组织、以及各类干细胞的命运决定。
在这个复杂的适应过程中,毛囊的再生和毛发的生长,不小心变成了“牺牲品”。
看来,生命也不一定在于折腾,至少对长头发这件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