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倒霉的2所高校,从一代名校沦双非,令人唏嘘...
          2025-11-03
          
          
          3913
                    
        
如果给“高校江湖”拍一部年代戏,河南理工大学与河南大学一定是最先被编剧盯上的“苦情主角”。它们都曾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C位,聚光灯打在脸上,掌声雷动;如今却在“双一流”的镁光灯外,看着别人登台领奖。
河南理工大学:百年路矿的薪火相传
1909年,在河南焦作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路矿学堂。这所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学校,开启了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先河。
民国那些年,学校一路升级: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爆发,师生扛着显微镜和钻探仪西迁,一边逃难一边上课,硬是把“矿冶火种”揣在怀里带到宝鸡山沟。
1946年回迁,国立焦作工学院的金字招牌闪闪发亮,毕业生走到哪都被喊“矿界黄埔”。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先后担任学校要职;张仲鲁、张清涟等众多学者、教授先后在校任教或担任学校领导职务。
可命运的岔路口出现在1950年。当时燃料工业部一声令下,焦作工学院改名“中国矿业学院”,主力连人带设备搬去天津,准备打造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留在老校址的“残部”只剩几间空楼和一片矿井图。
1958年,河南省在废墟上重建“焦作矿业学院”,名字直接从“国立”掉到“地市”。直到 2004 年,学校终于改名为河南理工大学,听起来终于像所综合大学。
而此刻,同为焦作路矿学堂后裔的中国矿业大学早已是211和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是985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也是211高校。唯独河南理工大学留在了原地,直到2021年才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图源:河南理工大学官微
回望来路,这所从焦作煤矿走出的学堂虽一路坎坷,但已成长为理、工、管、文、法、经、教、艺、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的工程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材料科学、化学、数学进入5‰。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创建工程。矿业工程学科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第24名。这些数据足以媲美许多211。
在科研方面,学校新时代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19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46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
展望未来,河南理工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开启新的征程。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这所百年学府正在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河南大学:七朝古都的文脉传承
1912年,在开封这座七朝古都,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这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它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并称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堪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之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学校升格为中州大学,后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之一。冯友兰、冯景兰、罗章龙等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学校文理并重,学科齐全,被誉为"中原最高学府"。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亡办学。
师生们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等地,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教学。最艰难的时候,师生们只能在破庙、山洞中上课,但学术传承从未中断。这段流亡史,既是一段苦难历程,也是河大精神的重要源泉。
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成为河南大学命运的转折点。学校的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水利系并入武汉水利学院,财经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
这次大调整使得河南大学的学科体系支离破碎,从一所综合性大学变成了单纯的文理学院。过后,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最终在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尽管身份几经变更,但学校的精神与传统从未中断。

近年来,河南大学的学术成就硕果累累。2022年,学校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傅声雷教授的《不同森林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及碳氮动态的影响》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展望未来,河南大学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一流,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历史没有如果,但未来的篇章仍待书写。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经历提醒我们,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时代的机遇。
这两所从一代名校沦落为“双非”的高校,虽然经历了低谷,但它们的底蕴深厚,精神未灭,依然在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或许,这正是中国高校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即使遭遇再大挫折,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对于这两所百年老校来说,振兴百年理工、重振河大雄风,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