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步严重的985大学,排名下滑,被211赶超?

2025-09-22 4401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近年来就业越来越难,但教师作为一直以来的铁饭碗,依旧是不少人的理想职业选择。然而,作为培养教师的顶尖学府、“师范第二校”的华东师范大学,近些年的发展却似乎有些“步履蹒跚”。


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它的位置时有下滑,甚至不时出现被个别顶尖211大学赶超的讨论。是华东师大真的“退步”了,还是外界误读了它的转型与坚守?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长河中来探寻答案。

昔日荣光:文理奠基的“双星”血脉


华东师范大学,从诞生就承载着非凡的使命。


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的光华大学,这两所由爱国师生为反抗外国教会势力控制、追求教育自主而创办的私立大学,血脉中流淌着自主、自强的精神。


1951年新中国初建,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大调整,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主体,同时调入复旦、同济、沪江等院校部分系科,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从此开启了它的辉煌历程。


640 (5).jpg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官微


建校初期,华东师大汇聚了一批学术大师。教育家孟宪承担任首任校长,哲学家冯契、历史学家吕思勉、地理学家胡焕庸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执教,为学校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在1959年,华东师大成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这是国家对学校办学实力的充分肯定。此后数十年间,学校始终保持着在国内师范院校中的领先地位,被誉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后,华东师大迎来了新机遇。1996年入选"211工程",2006年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头衔的背后,是学校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国家对它深厚底蕴的认证。


那时的华东师大,稳坐上海滩高校“第三把交椅”,是无数学子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它的辉煌,建立在对其“综合性研究型师范大学”这一定位的成功实践之上,既在基础教育领域贡献了著名的“上海模式”,也在诸多前沿学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下之困:排名角逐中的“低调”行者


然而在随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华东师大似乎显得有些“安静”。


各类排行榜上名次的波动,以及被同城某些特色鲜明的211大学在单项指标上逼近甚至超越,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讨论。华东师大真的退步了吗?非也。


首先,大学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效应”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今主流排名体系普遍侧重于理工科的科研规模、论文数量、重大项目经费等硬指标。华东师大的传统优势在于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学,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周期长,论文引用模式和理工科不同,在量化评比中天然不占优势。


当众多高校都在大力发展医学、工科以提升排名时,华东师大虽然也在积极布局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但其根基和品牌依然深深锚定在文、理、教、管、艺等学科上,这种战略坚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排名游戏中的得分。


其次,是来自兄弟院校的激烈竞争。


同为顶尖师范院校的北京师范大学,凭借其深厚的积淀和地处北京的优势,在学科建设和资源获取上展现了强大的能量,在多数排名中稳居师范头把交椅,这与“华东”和“北京”的地域前缀所带来的资源禀赋差异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一些顶尖211大学,如“财经黄埔”上海财经大学、“工程师摇篮”北京邮电大学等,它们虽非综合性大学,但在其专属赛道上做到了极致。相比之下,华东师大的光芒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些“单项冠军”所掩盖。


640 (11).png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官微

再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阵痛与转型挑战。


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华东师大明确提出了“幸福+”和“教育+”的卓越育人战略,更加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跨学科创新。这种转向极具前瞻性,但其成效的显现需要时间,无法像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那样立竿见影。


同时,为了突破瓶颈,华东师大在近年来奋力发展新工科、医学相关领域。但这些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声誉积累非一日之功,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且面临早已格局稳固的强大竞争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东师大正处在一个“换挡”期,传统优势需要守护和升级,新的增长点亟待培育和爆发,这个过程必然伴随暂时的起伏与阵痛。


未来所向:智能教育新赛道的定义者


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的路径并非一片黯淡,反而充满了重塑辉煌的机遇。


排名的一时波动,并不能定义一所大学的全部价值,华东师大的核心竞争力依然稳固。其人文社科的深厚底蕴,在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领域的顶尖地位,是经过数十年积累、难以被轻易撼动的。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的背景下,华东师大另辟蹊径,将自身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优势进行交叉融合,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因此,所谓“退步严重”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华东师范大学并非退步,而是在一场以规模和硬指标为导向的竞赛中,选择了更适合自己基因、更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它从过去那个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正在向一所特色鲜明的卓越研究型大学转型。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华东师范大学的未来,早已写在其独特的基因里:


用智能科技赋能教育,用人文精神滋养科学,在那些定义人类未来的关键领域——学习、认知、幸福与可持续发展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引领者。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