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读博士最多的大学!却是双非?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它不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露面,却是中国在读博士数量最多的高校;它没有985、211的光环,却拥有两院院士371人,这个数字是清华大学的5倍。
它2012年才更名成立,但其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它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
从研究生院到"双非"名校
一段不寻常的办学历程
国科大的故事,要从1978年讲起。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科学教育的复兴成为时代强音。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新起点。
当时的中国,科研人才青黄不接,研究生培养体系几近空白。这所特殊的研究生院承担起了为国家培养高端科研人才的使命。它不招收本科生,只专注于研究生培养,这种办学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树一帜。
2000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此时的它已经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但在公众视野中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直到201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
更名后的国科大虽然开始了本科教育,但其核心仍然聚焦在研究生培养上。
截至202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在读博士生规模相当可观。根据较新的数据,其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约为6.6万人,其中博士生约有3.3万人。相比之下,清华大学在学博士生约1.9万人,北京大学约1.5万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实力雄厚的高校,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非"——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这背后的原因令人玩味:国科大成立时间较晚,错过了985、211工程的评选时机。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科大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办学道路。
"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中国科研的"国家队"
国科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科教融合"办学模式。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下属高校,国科大与中科院下属的100多个研究所实行"共建、共治、共享"的办学体制。
这种体制意味着国科大的学生可以在国家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天文台里观测星空,在科考船上采集样本。他们的导师很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学术大牛,他们接触的仪器设备可能是国际最先进的。这种资源优势,其他高校难以比拟。
国科大的学科建设也体现了"国家队"的特色。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有30个学科获得A类评级,其中18个学科获评A+,这个成绩仅次于清华和北大。特别是在理学领域,国科大拥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一批顶尖学科。
但国科大最引以为傲的不是这些评估结果,而是其实实在在的科研贡献。
据统计,国科大参与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量子通信等国际大科学工程。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国科大师生的身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科大的师资力量。
学校官网显示,国科大有两院院士371人,博士生导师7000余人,这些数据让其他高校望尘莫及。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导师都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他们将最前沿的科研问题带入课堂,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双非"身份的困惑
国科大的"双非"身份常常引发外界困惑:如此实力雄厚的高校,为何没有名校头衔?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微
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传统高校设计,难以准确衡量国科大这种特殊类型的高校。国科大的优势在于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创新,而现有评价体系更侧重本科教育、学科覆盖面等指标。这种错位导致它在各类排名中难以展现真实实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大学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是通过头衔和排名,还是通过实际贡献?国科大用事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虽然没有名校头衔,但它培养的博士数量全国第一;虽然不参与排名,但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量遥遥领先。
面向未来,国科大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17年,国科大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它开始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但同时,国科大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方面,国科大需要平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自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如何在不稀释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办好本科教育,成为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国科大给出的答案是"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培养模式,每年仅招收400名左右本科生。
另一方面,国科大需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在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国际一流生源和师资,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国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最重要的是,国科大需要坚持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追求各项指标的同时,不迷失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培养高端科研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科大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头衔和排名,而在于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贡献。在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国科大这样的高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各种大学排行榜的前列,也可能长期保持"双非"的身份,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科研的脊梁。正如一位国科大教授所说:"我们不在乎是不是双一流,我们在乎的是能不能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科学家。"
在这个意义上,国科大或许是中国最特殊的大学:它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却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得格外精彩。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大学多样性价值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