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在感超低的211大学,合并多所高校依旧“垫底”...

2025-07-14 3511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孩子们,别嫌阿姨啰唆,阿姨真的有太多放心不下...”。近日,某高校一位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发言意外走红。这段视频迅速刷屏,被央媒转发,网友感慨:"这是大学最好的名片。"


640 (2).jpg
图源:延大新闻

然而这场温情出圈的背后,却是我国"存在感最低的211大学"——延边大学。因地处吉林边陲,它长期面临着经费紧张、排名垫底的困境。

而与它境况相同的,还有太原理工大学。因地处山西、被煤炭产业刻板印象拖累,存在感一样很低,甚至被网友归类为“末流211”。

延边大学:民族教育的“孤岛”


延边大学(简称:延大),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急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在吉林省委的推动下,1949年,延大的前身“东北朝鲜人民大学”正式成立。

作为综合型大学,学校设有文、医、农等学科,主要面向朝鲜族学生。过后,学校陆续增设师范、理工等专业,成为培养朝鲜族干部和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抗美援朝时期,延大医学院为前线培训约1000名战地医护人员,其后又先后派遣100多支医疗队、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地方病、流行病和职业病的调查。

640 (2).png

1949年延吉大学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合影,图源:百度百科


随着时间的发展,延大迎来了一系列的拆分、合并,以及发展停滞。

1958年,学校经历第一次大规模调整,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和延边工学院,但随后部分院系又重新合并,形成今天的综合性大学架构

终于1996年,由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合并组建成新的延边大学,成为吉林省属重点高校。

合并后的延大实力大增,并于1997年成功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当时少数进入“211”的非省会城市高校。2017年又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可就算如此,延大依旧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首先是经费的捉襟见肘。

延大的预算规模,远低于全国211平均水平。2024年,它的预算仅为12.57亿元,在全国116所211高校中基本垫底,和同在吉林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吉林大学(140亿)相比,少了127亿。

且吉林省高教资源集中,吉大、东北师大等部属高校分走大部分经费,延大作为省属高校只能依赖地方财政,但延边经济总量小,支持力度有限。


其次是人才流失,这是“边疆”高校几乎都无法避免的痛。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影响,延大教师频繁被东部高校“挖角”。2020年后,随着东北整体人口外流,延大教师流失现象未根本改善,部分院系甚至出现“引进1人、流失2人”的倒挂现象。


640 (3).jpg
图源:延边大学官微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延大在朝鲜语言文学、东北亚研究等领域仍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学校拥有国内唯一的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并培养了大量精通中朝双语的外交、商贸人才。而随着中韩经贸合作深化,延大的区域价值正被重新评估。


太原理工大学: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


太原理工大学(简称:太原理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


学校的前身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创办于1902年,与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北洋大学堂(天大前身)并称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西学专斋仿照英国学制,开设矿学、工学等现代学科,奠定了山西高等工科教育的基础。


1912年,学校更名为山西大学校工科,后又该组为山西大学工学院。设有土木、机械、采矿等,教材全用英文,师资也多具留英背景,培养了诸多工科人才,可谓硕果累累。


640 (4).jpg

图源:太原理工大学官微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山西大学建制撤销,其工学院独立为太原工学院,直属高教部,成为华北地区重点工科院校。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与此同时,1958年,为服务煤炭工业,山西矿业学院成立,直属煤炭工业部,聚焦采矿、选矿等专业。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入选国家"211工程"。合并后的太原理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体系,重点发展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及采矿工程(培育学科)的院校。


可尽管如此,作为山西省唯一的211高校,它却因地处能源大省山西,常被外界低估。有网友调侃:“太原理工?是那个‘挖煤的大学’吗?”


而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经费也是大问题。2024年,太原理工预算仅17.36亿元,甚至低于同省的山西大学(24.19亿元)。经费不足导致科研投入受限,高端人才引进困难,部分优秀教师被东部高校挖走。


不过好在,由于专业实力过硬。太原理工的毕业生在能源、重工行业的就业优势极为突出,不少学生未毕业就被国企“预定”,薪资待遇甚至超过部分热门行业。


若未来学校能突破“煤炭标签”、加速学科革新,并借势区域经济转型,这所老牌211或可重现“金星闪耀”的潜力。

延边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一个承载民族教育的使命,一个曾是工业时代的佼佼者。它们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失衡与行业变迁。

但历史也证明,真正的实力从不因“存在感低”而消失。

它们的未来,不在盲目的对标“清北复交”,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而美”之路。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