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努力读个博士,难道只是为了进个高校拿5000每月的死工资?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而如果你穷,那多半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是太清高)。
所以,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适合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一名想当高校教师又想过上好日子的博士来说,他需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同样是高校教师,985、211高校教师和双非高校教师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和专科学校的老师更是有天壤之别。选择一种平台,就是选择一种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师的命根子。
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机会停下来,不过那个时候,你恐怕也停不下来了。
有个朋友的导师就是院士,他说老先生70多岁了,还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早上6点又起来继续干,经常半夜给学生发邮件打电话。这样的生活辛苦吧?但他们已经乐在其中了。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过做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把职称评上去。等到评上教授了,科研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学校的科研条件可能已经无法支持你前进了。
到那个时候,研究其实不做也可以,想上点课就上点课,想捞点钱就去企业拉一些横向项目来做。
我的一个同学博士毕业后去了一个西南地区双非一本,由于博士期间业绩突出,去了之后就给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冲人才称号就特别难了,后来干脆做点横向,现在日子已经很滋润了。
这两种平台,不能绝对说哪种更好,但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当然是必须去985、211高校,至少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里的支撑学科。
第二,熬过青椒阶段
高校里面,相对辛苦、待遇又不高的群体是年轻教师。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临着淘汰,像多数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经实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问题,更多地还是生存问题。
学校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几篇论文几个项目,少一个都不能确保留下,有的学校甚至要求评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这背后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
所以说,这个阶段不能去想挣钱的事,不能为了企业横向课题那点蝇头小利断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两年已经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临职称压力。很多高校虽然没有淘汰压力,但等着评职称的人却排了老长的队,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业绩(或者关系),短则三五年,多则十年都不一定能评上。
评不上职称也就很难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没有研究生打下手,科研教学工作就都得自己干,很难不辛苦。没有职称,一些项目和奖励也很难拿到,未来的路也会越来越难走。
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学术追求,副教授应该是你起码的追求。
此外,在很多高校,青椒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其实如果只是课时多还没什么,关键是很多青椒要承担很多门课,每门课都需要备课,有的还是新开设课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过了青椒阶段,教学任务就会明显减轻,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第三,持续产出,多劳多得
度过青椒阶段后,高校教师就完全告别贫困了。你可以选择安于现状,但这样做的风险很大。
现在很多高校实行岗位聘用制,每个聘期会有任务要求,完不成灸可能会低聘,副教授低聘为讲师,教授低聘为副教授,少拿钱不说,丢不起那个人啊。
而且,一旦你没有项目没有成果,你的研究生导师资格也会被取消,这样就被打回原形了。即便没有聘岗压力,学术这东西,一旦丢了就很难拾回来。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继续努力。学海无涯,学术本身是没有尽头的,挣钱也没有,如果想有更好的收入,想再往前进一些,那必须付出得比别人更多。
先就说说工资,仅教授就分四级,二级教师年均工资可以达到四级教授的两倍。但二级教授需要承担重大课题,需要有学科团队。我们学校的二级教授基本上没有假期,因为一到放假就要去汇报、研讨等。
再说说其他收入,比如论文奖励。比如SCI一区能奖励5万,我校有个青年学者,简直就是论文制造机,每年一区论文能发4、5篇,每年光论文奖励就20万,年底再计算绩效,又能多拿10万。不过,他所在学院,每晚最后一个熄灯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办公室。
最后说说人才帽子,青年学者如果能拿个青年长江、优青等,那学术前景就光明了,收入也大幅提升了。今年我校刚上一名优青,此前开辆世嘉,今年直接一步到位换了奥迪Q7。不过,他也是很少在12点之前睡觉。
结语
总之,在高校里做一个有科研的老师,挣钱还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么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时间。
当然,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把握两者间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于太累,又不至于被淘汰,既发不了大财,又能有体面的生活。这样好的职业,你确定你不来体验一下?
好吧,还是讲个故事答题吧。
昨天和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博士聊天,问她为什么读博,“想留在高校呀。”
我问她留下的几率大吗,她沉默地摇摇头。她明年毕业,目前文章不够,尚未达到毕业要求,大概率需要延期。
我们又聊到女孩的一位师兄,去年毕业。非常优秀的一个男孩,一区文章至少三篇,博士期间在美国交流了一年,基本算是博士里面非常优秀的配置了。
这么优秀的孩子导师一心想留,但是去年学校忽然出台政策只招收引进人才,他的导师有可以说得上话的行政职务,但是折腾好几个月人事处还是没有松口。
后来这个男孩去了一所非211,985的一本院校。他还会时不时的来做实验,刚开始也抱怨过工作的高校平台不行,不过一年多的适应也算是逐渐开辟了一块天地。
这两个孩子可以代表大部分读博士的同学,初衷都很远大,真正走到终点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想进高校都是觉得高校工资高工作轻松,我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绝不是这样。
先说工资,工资水平和职称挂钩,不算低也绝对不算高,和企业比不了。如果有企业合作可能收入会多,但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老师只能拿到工资收入。
评职称的压力非常大,基金论文项目一个不能少,这些都得靠额外时间来完成,加班加点是常态,寒暑假不存在的。也有人说我就上课不评职称,可以呀,但是大家都进步你在原地就等于退步,谁知道以后的政策变化呢?
我的切身感受是高校混日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允许混日子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要有科研成果。
最后,给想要进高校的同学的建议:博士期间一定要努力,多发文章,发好文章。
作为一名师范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据我自己的了解凡是有读博想法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高校当一名大学老师。
但是对于博士进入高校,其实是有两种情况的,一是普通博士进入高校;二是精英博士进入高校,因此会在待遇和工作压力这两方面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
首先,普通博士进入一般高校,待遇和工作压力的情况。每年都会有很多的高校大规模的引进高端人才,其实也就是引进顺利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没有项目、没有足够多的科研,只能是进入普通高校。
而在普通高校当大学教师,一方面是工资待遇在高校所在地绝对是非常的不错,不会造成生活压力,同时这些普通高校对于引进的博士都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另一。
方面在科研和工作方面,刚入职的博士研究生也仅仅只是给大学生讲课而已,学校也不会给新引进的博士安排相应的科研任务,只是在鼓励去做科研并且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
所以,大多数普通博士更乐意去这些普通高校,待遇虽说没有非常的高,但也足够的可以,同时还没有吓人的科研压力。
其次,精英博士进入211985高校,待遇和工作压力的情况。能够进入211/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一定有其在专业领域内非常突出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进入211985高校。
我的同门师兄在博士毕业的时候,进入了西北大学,待遇自然是非常的好,给予西安市一套房子,100万的安家费,但同时也面临着高压的工作以及繁重的科研任务。
因为这些高校更多的是需要你创造成果,在一定的年限里,没有拿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那最后的结果或许是我们都很清楚的。
此外,在这样的高校任教,不仅仅是需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同时还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不管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硕士研究生上课,这都需要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所以说,高待遇也伴随着着高压力。博士想进高校当老师,没有那么简单!当你还在考虑博士进高校的待遇问题和工作辛苦问题时,或许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一名普通博士进入高校的难度。
现在对于有博士需求的普通院校大多数将目光放在了985高校的优质博士研究生,同时还需要在博士期间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并且还会考察你的教学能力,并不会因为科研而将你顺利的录用。
如果是进入211985高校,那么你还需要本硕博都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出身,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你的海外留学经历也是必备的,此外再加上相应的科研成果,因此并不是说博士就可以很轻松的进高校。
总之,不管是在什么层次的高校任教,辛苦是必然的,工作待遇更多的是有你所任职的目标院校的当地生活水平来决定,而工作压力方面或许更多还是你取决于你所在的高校吧!
不是有些人都博士想当高校教师,而是一种"职业规划",相对来说,做一个科研工作者高校或科研所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相比高校的基数和人才引进数量,科研所能接受的博士还是少数。
不过,近几年企业引进博士更多,给的待遇更高,就有不少师弟、师妹进入企业,而且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后地方还有额外的人才补贴。
高校教师引进的待遇,如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年薪等,关键是看博士的"硬通货"(如SCI论文、C刊论文等)。985高校引人采用较多的"非升即走"模式,给予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待遇,五年内需完成考核任务量,否则就得走人,压力还是不小的。
另外,博士引进时基本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个人发展和待遇和团队也有不小的关系。大团队内部竞争大,但是梯队好、成员完善,容易出成果和个人职称晋升。
因此,高校教师待遇差异性很大,只能说是"部分不好"。虽然近2年为"双一流"建设,不少高校都在大量引进青年博士,但是引进人才标准逐步提升,这也是不少博士无奈"延期"或做师资博士后的原因。
没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就算能顺利答辩毕业,也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高校教师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刚入职的讲师,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为四五千块钱;如果是以特聘副教授的形式引进,通常能拿到年薪十多万的样子;如果评上教授的话,一年创造20万的收入也并非难事。那么,这个待遇算不算低呢?
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好像还看得过去,毕竟年薪超过了10万。对于讲师的月工资四五千块钱,是不是就真的没法过日子了呢?
实则不然,一般高校引进青年教师,都会发放一笔安家费。安家一般为30万左右,分3~5年发放。算上这笔工资的话,讲师的待遇其实并不算低。
此外在高校工作,都会有房补和餐补,住房公积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在缴纳。工作算不上轻松,但时间相对自由;工作环境的话,也远非建筑工地和写字楼可比。
在此需要强调一个事情,中国不仅仅只有北上广深4个城市。但网络上讨论的工资待遇,通常是以一线城市的高收入群体为参照对象,以至于言必称月薪上万。
事实上,这是对公众极大的误导,即使在北上广深,能够做到月入过万的也是少数人。而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月收入五六千块钱,工作稳定,绝对是过得比较好的那一批人。
所以医生和教师,强调自己待遇低,就多少显得有些矫情。中国还有很多人连正式的工作都没有,他们甚至不会上网,所以无从谈论待遇的高低,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存在着。
如果大家还觉得高校里面待遇低,不妨想想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目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有的一天能挣七八百块钱,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比教师群体或者医生更高呢?
实则不然,教师和医生他们是月薪制,工作稳定,除了每月的工资,一年到头还有年终奖。
即使节假日不上班,也是有工资可拿的。但如果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一年能做200天的活已经很不得了了。至于其他社会福利保障,显然也是远远不能与教师医生群体相比的。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PaperRSS,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