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篇Nature子刊,211高校再发Science!

2024-03-01 4345

2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plant mechanism of hijacking pathogen virulence factors to trigger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PGIP特异性识别病原菌PG并劫持其酶活性来触发植物先天免疫的独特分子机制,对认识植物免疫系统、合理利用和精准改造PGIP提高作物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互作激活植物免疫的全新分子机制,为植物与病原物互作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对PGIP的定向编辑,提高PGIP识别PG激活植物抗性的功能,对认识植物免疫系统、合理利用和精准改造植物免疫元件提高作物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除此篇顶刊,2024年1月起该校已相继发表3篇Natuer子刊


1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LorMe实验室与西南大学张勇教授(资源环境学院/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plant tissue permeability on invasion and population bottlenecks of a phytopathogen》。该研究通过建立等位基因标记技术,动态示踪微生物种群变化,突破了根际入侵过程中无法精细刻画致病菌种群演替的关键技术瓶颈,解析了根际免疫制约土传致病菌入侵的过程与微生态机制,为土传致病菌的生态阻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月5日,植物保护学院高学文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emporally-coordinated bivalent histone modifications of BCG1 enable fungal invasion and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病原真菌通过二价组蛋白修饰(bivalent histone modification)精细调控真菌基因转录,介导病菌逃逸寄主免疫从而成功侵染的表观遗传新机制。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二价组蛋白修饰调控病原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1月9日,生态学顶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我院沈其荣院士团队LorMe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be-induced phenotypic variation leads to transgressive overyielding in clonal plant population》。该工作探究了不同根际土壤有益菌的挥发性有机产物(VOCs)对植物农艺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首次揭示了有益菌VOCs通过激发植物表型变异,提升单一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为土壤微生物VOCs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思路,为利用微生物VOCs提升作物产能提供新途径。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南农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