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发现!小时候发生的事怎么想不起来了?这篇Science研究发现1岁婴儿已形成记忆,但被大脑「上锁」
2025-10-31
3936

编者按
2025年3月20日,美国耶鲁大学Nicholas B. Turk-Browne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Hippocampal encoding of memories in human inf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这种婴儿健忘症的机制基础,在清醒婴儿执行随后的记忆任务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他们的大脑。
在观看以前看不见的照片时,海马体的更大活动与1岁左右开始的基于记忆的观看行为有关,这表明编码个人记忆的能力在婴儿期就开
始了。在人类生活的某个时期,情景记忆的编码机制的可用性后来从自传记录中丢失了,这意味着后编码机制,即婴儿期的记忆变得无法检索,可能对婴儿健忘症更有责任。

青春期是一个戏剧性学习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的个人经历的记忆在后来的童年和成年时会消失。关于这种被称为婴儿健忘症的矛盾现象,一个流行的理论是,海马体可能无法支持婴儿期情景记忆的编码,因为它延长了青春期的成熟期。然而,这种基于编码的解释与来自啮齿动物的证据相冲突,即海马在婴儿期形成记忆印记。例如,虽然在婴儿期学习迷宫中逃生孔位置的小鼠在成熟时会忘记这个位置,但在编码过程中被激活的海马神经元的光遗传再激活可以引发学习的行为。这些发现表明啮齿类动物的婴儿健忘症是由于与提取相关的编码后机制而发生的。
尚不清楚人类的婴儿健忘症是否是由编码和/或编码后机制的发育变化引起的。人类婴儿的记忆有行为证据,包括当放回熟悉的环境时的条件反应,观察另一个人后的延迟模仿,以及对刺激重复适应后的延迟优先注视。这些行为是否依赖于海马体或其他大脑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直接的神经证据。最近一项关于统计学习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人类海马早在3个月大时就具有功能。与情景记忆形成相关的海马通路发展缓慢,这表明这种编码可能在婴儿期后期出现,并可能得到后部海马的支持,其中该通路中的子场过度出现。事实上,有理由相信,情景记忆的海马编码可能早在9至12个月大时开始,与关系记忆中的行为变化一致,或者在18至24个月大时开始,与对任意顺序、空间位置和个体事件的记忆改善一致。

婴儿行为后续记忆任务的设计(图源自Science )
为什么成年人在婴儿期的情景记忆中会有长达数年的盲点,这仍然是个谜。还不清楚记忆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造成了这种婴儿健忘症:编码、巩固、储存和/或提取。通过表明海马至少有一些能力来编码1岁左右开始的个体经历,这项研究为婴儿健忘症的帐户建立了一个边界条件,该帐户假设海马不成熟的编码广泛失败。研究表明,婴儿期在背海马(与人类的后海马类似)中形成的记忆印记可以持续到成年,但在没有直接刺激或提醒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检索。
该团队的研究支持「存储-检索分离」假说,即记忆的存储与提取依赖不同神经机制。婴儿期记忆可能以非语言或情境依赖的形式保存,与成人检索系统不兼容,未来或可通过干预编码后机制(如神经调控技术)解锁早期记忆,为理解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提供新视角。总之,该研究颠覆了传统对婴儿期失忆症的解释,证明记忆缺失并非因存储失败,而是提取障碍。海马体在婴儿期的记忆编码功能为探索人类早期认知发育开辟了新方向,也为神经科学中记忆存储与提取的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