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3篇!北京大学,高水平期刊大满贯!
6月5日至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鹏课题组、郭强课题组,物理学院刘开辉课题组及其合作者接连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在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北京大学在一周内达成CNS发文大满贯。
杜鹏课题组Cell 杂志文章
6月5日,杜鹏课题组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apturing Totipotency in Human Cells Through Spliceosome Repression”的研究论文。
此项研究首次捕获了一种新型的ZGA-like细胞(ZLCs),并成功在体外稳定培养了具有pre-ZGA特征的人全能性干细胞(hTBLCs)。得益于其出色的分化潜能,hTBLCs作为体外分化体系中理想的“种子细胞”,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功能细胞,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类器官研究以及再生医学领域。此外,人和小鼠全能性干细胞的成功培养揭示了剪接抑制可能作为一种通用策略,推动多物种干细胞从多能性向全能性的转变。
杜鹏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李诗雨、毕业博士生杨敏、博士后申辉、博士研究生丁力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吕学晖、博士研究生蔺可昕、已出站博士后翁建莉对本文有重要贡献。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519-1
郭强课题组Nature杂志文章
6月5日,北京大学郭强课题组和斯坦福大学Axel T. Brunger课题组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topography of the synaptic V-ATPase–synaptophysin complex”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神经突触小泡膜上的氢离子泵V-ATPase与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其对突触小泡生成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揭示了神经突触小泡上Synaptophysin与V-ATPase的相互作用机制,表明Synaptophysin通过对突触小泡上V-ATPase的数量调控,进而影响突触小泡的生成和功能。本研究综合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技术和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在提供高分辨的结构信息的同时获取其拓扑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亚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楚楚博士、江文宏博士以及Jeremy T. S. Leitz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郭强研究员和斯坦福大学Axel T. Brunger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10-x
刘开辉课题组Science杂志文章
6月6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刘开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以“具有可控手性与相干极性的二硫化钨条带阵列”(WS2ribbon arrays with defined chirality and coherent polarity)为题,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多重界面耦合原子制造”新策略,首次实现兼具特定手性结构(包括扶手椅型、之字型及其他手性结构)及相干极化方向的二硫化钨(WS2)条带阵列的“全同”控制制造。通过系统研究手性结构与体光伏效应的对应关系,实现1000余根扶手椅型条带阵列的自发光电流集成输出。该研究为一维结构的原子级精准制造提供了定制化方案,有望促进其在新型电学、光电转换器件的阵列化集成芯片加工。
北京大学博士生薛国栋、郭泉林,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周子琦,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左勇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开辉、中国人民大学刘灿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魏钟鸣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丁峰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主要合作者还包括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俞大鹏院士,北京大学高鹏教授,清华大学李群仰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张利波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王竹君教授等。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9476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