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的第三篇Nature!浙江大学又发顶刊!

2023-10-26 2761

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由于其有效、快速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使抑郁症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氯胺酮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仅为13分钟,但其抗抑郁活性可持续至少24小时。这种巨大的差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基本生物学问题,并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


2023年10月18日,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 through NMDAR trapping in the LHb”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单次全身注射后,氯胺酮继续抑制爆发放电并阻断外侧缰核(LHb)的NMDARs长达24小时。这种对NMDARs的长期抑制不是由于内吞作用,而是取决于氯胺酮在NMDARs中的使用依赖性捕获。释放的速度是由神经活动调节的。


利用氯胺酮-NMDAR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的血浆氯胺酮浓度下激活LHb和打开局部NMDAR,能够缩短或延长氯胺酮在体内的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为氯胺酮持续抗抑郁作用的因果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基于氯胺酮-NMDAR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特性调节氯胺酮作用持续时间的能力为氯胺酮的治疗使用开辟了新的机会。


另外,2018年2月15日,浙江大学胡海岚等研究组在Nature 发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这俩篇研究论文揭示了在大脑外侧缰核中的神经元活动,由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促使啮齿类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推进了人类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同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新的抑郁药物。


参考消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624-1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iMedicines,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