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成坤教授的日程中,很少远足、访友的计划,他大小节假日大都安排在留守校园,全身心投入实验室的搭建工作中。这位学成归来的博士后,今年才33周岁,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绩和进展,他惜时如金,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把精力和智慧贡献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上。
王成坤1989年出生在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个叫杨楼的村落,父母务农,哥哥早早中断了学业,从蓝翔技校习得一技之长后便开启辛劳的打工生涯,补贴家用。家中不宽裕的他,却是一颗读书的种子。2002年,读初一的王成坤选择了寄宿,从此养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的学习成绩一路遥遥领先,三年后免试直升山东东平明湖中学,又毫无悬念地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就读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他从不认为自己有“学霸”天赋,靠着勤劳和高效,他一边带家教一边读书,从大一开始,学费和生活费全靠校方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所得。他品学兼优,大三那年,被发展成为一名党员。“四年本科的学习,让我对药物的研发有了宏观概念,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要从源头上研发创新药物,就要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去深度挖掘与解析。”几年后,王成坤对为何选择跨专业的硕博连读时,他是这样回答的。2013年9月,王成坤如愿考入了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学专业,拜在导师韩峰教授门下,主攻药学。这一年,他24岁。接下来的五年,王成坤围绕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开展机制研究,探索揭示神经血管微单元中病态下,血脑屏障损伤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探针方法进行成像示踪。他发现已有研究工具并不能满足复杂疾病机制解析。在导师韩峰教授的引导下,他将关注点转移到基因编辑系统,并通过自学进行探索应用。2018年6月,西子湖畔风景如画,接天莲叶随风摇曳,29岁的王成坤戴上博士帽,穿上博士服,在学弟学妹的簇拥下,站在导师身边,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王成坤此时心平如镜,他已拿到多家顶尖大学的博士后录用通知书,最后选定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这是一座与麻省理工、哈佛医学院齐名的国际名校,这一年的初冬,王成坤从家乡青岛出关,海关人员例行询问出国动机,他的回答是:出发,为了更好的归来!王成坤坦言,卡脖子的技术不仅在于芯片领域,尖端医学技术也是如此。至于多久能学成,他心中没有底,但报效祖国的信念是笃定的。他加入了斯坦福大学丛乐教授的课题组。丛乐是世界基因编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王成坤是他的实验室邀请的第一名学生,在丛乐的指导与支持下,他针对基因编辑在临床基因治疗应用中面临的安全性及效率,进行了深度创新优化。他和丛乐教授在实验室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时尔还要通宵达旦。做实验很辛苦,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当有所进展,他都很开心。五年来,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共23篇,影响因子逾300,授权专利6项。学术取得进展的同时,王成坤意外又顺理成章地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小家庭。对方也是一位山东籍博士,同在斯坦福大学,两人分属不同实验室,却能相逢于半夜时分,从实验室离场后的长长廊道上,相逢一笑,电光石火间一个激灵:难道这就是上天送给彼此的最好礼物?异国他乡,相同的教育背景,相同的人生抱负,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一年后结婚,次年生子。他们都是惜时如金的人,即便热恋期间,两人只是相约走出校门,去了洛杉矶玩了一趟,因为节约时间,好莱坞已近在咫尺,也只是以此为背景,拍了一张纪念照,又匆匆赶回学校,夜以继日地做实验。2023年的春节后,王成坤放弃了国外多家用人单位,年薪过百万元的橄榄枝,一心要回到祖国。他选定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始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团队。在祖国的土地上,他感觉特别踏实,充满着力量感。他表示,将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优势资源,以基因突变关联神经精神疾病为研究核心,通过研发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系统介导的神经药理学新方法,推动基因突变关联神经精神疾病分子机制解析及药物靶点发现,为临床神经精神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及治疗提供新机制、新靶点。“我从基因层面上进行关联疾病的解析与治疗,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基因编辑工具进行致病突变的筛选及纠正,结合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对机制进行解析。”王成坤如是说,“科研重心将放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致病机制解析及基因治疗方法研发上”。他表示,从心底感激几位导师的一路引导与支持,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把这份热忱和精神传承下去,为有梦想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记者华诚、南京医科大学、募格课堂,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