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本科生发Science,这些在校生,赢在起跑线!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年纪虽小,学问却高;涉世未深,却极具科研精神。本科时期的研究成果刊登领域内顶刊,或本科在读期间就成为顶刊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前辈们的接班人,是不容小觑的“后浪”。
2021年年底,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柳皓宇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物理学顶级学术周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
本科毕业前,柳皓宇就已经收获了一堆美国名校的博士全奖offer,最终选择了耶鲁”。目前,柳皓宇已赴耶鲁大学就读博士。
李渤涟|天津大学
2022年3月,本科生李渤涟一作论文入选CVPR 2022,这还不是这位“初生牛犊”的第一篇顶会论文,在此之前,他的一作论文还入选数据挖掘领域的顶会(WWW 2022)。
今年6月,李渤涟本科毕业,直接以博士生的身份进入普渡大学学习,师从张如琪教授。
苏来源|湘潭大学
2022年4月,湘潭大学物理学韶峰班2017级本科生苏来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ACS材料快报》(ACS Materials Letterrs) (影响因子IF=11.17)上发表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后,苏来源被免试推荐至南方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胡新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2年8月,2018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胡新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 24.319)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环境工程领域228个期刊中排名第一。
目前,胡新宇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李预立|天津大学
2022年8月,00后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在线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本科毕业后,李预立选择继续在化学领域深造。
王颖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2年8月,林产化工专业2019级本科生王颖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aterials & Design》(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9.417)学术论文。
彭俊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2年8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彭俊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 8.025)
大学期间,他曾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以第四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支持项目1项。
2022年9月,本科生郜晨阳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发表研究成果。
目前,郜晨阳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硕士。
黑龙江大学团队
2022年10月,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生项目(化学学科)团队关于“团簇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6.823)刊登了。
作者依次为倪骥腾、钟春雷、李丽媛、苏梦雪、王欣然、孙佳南、陈硕、段春波、韩春苗、许辉。他们都是2020级在读本科生。
2022年10月,2018级本科生蔡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疲劳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上发表研究论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是疲劳领域的顶级期刊,该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5.489,CiteScore为8.9。
目前,蔡肖在同济大学汤可可教授课题组深造。
这些优秀的本科生真是后生可畏。
除了他们以外,更有一群博士在今年取得了不小的科研成果。他们不负众望,纷纷将一作作品送上Nature、Science和Cell,或将成为各大高校炙手可热的招聘对象。
2022年1月,杨超的一作论文登上Nature。这篇Nature论文,成功突破了费米子体系的限制,首次在玻色子体系中诱导出奇异金属态。
黄谋新|清华大学
2022年2月,来自清华大学罗三中课题组、黄谋新与张龙副研究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于Science。研究在手性分子合成途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将有机小分子催化与光催化相结合,直接将手性分子从外消旋变为手性纯。
聂林鹏、孙贶律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年2月,中国科大多个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聂林鹏、孙贶律、马婉茹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发现不仅为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反常竞争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关联电子体系中与非常规超导电性密切相关的交织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黄斌、许洋、胡秀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年2月,博士生黄斌、许洋、胡秀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团队基于数据驱动原理,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路线,在蛋白质设计这一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为工业酶、生物材料、生物医药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婉婷、侯新、赵晋|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
2022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这也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何婉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侯新、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郭靖然、付树彬、邓远芃|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年6月,哈工大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郭靖然、付树彬和邓远芃为共同第一作者。
2022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培养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海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登上Science。该成果或许将改善极端高温对世界粮食生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2022年9月,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张运茂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线上发表论文,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侯旭为独立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突破面向空气净化的未来技术,为空气净化器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液体门控思路。
2022年10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郝伟超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达17.694。
以上列举的作品将成为这些年轻学者们科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22年尾声将至,我们相信,在未来,他们会继续打磨自己,产出更优秀的研究成果,为科研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而培养出优秀学子的学校们,不得不说,也赢“麻”了!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青塔,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