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与《Science》之间的较量,谁会更胜一筹?

2021-08-18 7280

图片.gif


上一期小编给大家简单介绍了IF排行榜第一名的CA期刊,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业界饱受赞誉、难分伯仲的Nature和Science。


如果两大期刊一较高下,谁会更胜一筹? 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这两大期刊表现如何?


Round1 综合素质


Nature和Science征稿范围与JCR分区都是多学科领域。从Nature和Science的高引文章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物和物理相关领域。肿瘤、石墨烯、能源仍然是关注度最高的三大热门研究方向。


Science隶属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仅有5个子刊,包括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Immunology, Science Robotic, Science Signaling, Science Tr anslational Medicine; 合作期刊又包括了11本开放获取期刊。


1.png


Nature是学术出版商Springer旗下期刊。由出版商运营的Nature,似乎更看重中国市场,不仅有专门的中文网站,并且在中国设立有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办公室。


2.png


Nature子刊高达163个,不仅对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这几大热门学科进行了细化,还包括了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等社科人文类期刊。综合来看,由学术出版商运营的Nature似乎更具市场活力,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


Round2 历史底蕴


Nature创刊于1869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Nature期刊历史介绍界面上可以看到Nature上发表过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1921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5年Raymond Dart提出的人类非洲起源说,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设想等等。

https://www.nature.com/nature/about/history-of-nature


Science创刊于1880年,相比于Nature丰富的期刊历史介绍主页,Science似乎低调很多,并没有专门的历史介绍界面。据考证,Thomas Hunt Morgan的连锁互换定律,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埃德温·哈勃的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等都是在Science首次发表。


两本期刊一直都在你追我赶,21世纪初为争夺首发人类基因组图谱暗暗较劲。2001年2月15日,Nature抢占先机发表了由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次日Science紧随其后发表了由Celera Genomics公司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又是一场没有高低之分的较量。




这一回合两本期刊似乎难分伯仲,两本期刊都是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见证者。


Round3 期刊影响力


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数据,多学科分类下,Nature一直以微弱优势领先于Science。纵观21世纪以来,Science仅在2005年、2006年领跑,其余年份均是Nature稳居榜首


5.jpg

Nature多学科分类中排名名次


Nature 2020年影响因子49.96,Science 2020年影响因子47.728,近几年两者差距并不大。


6.png

近五年Science和Nature期刊影响因子走势


Round4 中国学者参与度


这一回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学者在两本顶级期刊的参与度。


Nature和Science有自己的学科编辑团队,掌握稿件生杀大权。


Nature由两大学科的37位学科编辑组成,生物学编辑21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16学科编辑,包含一位中国学者


7.jpg


Science编委会由31位学科编辑组成,高级编辑Di Jiang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8.png


Nature并未公布审稿编辑委员会名单,在此不做分析。根据Science期刊主页公布的审稿编辑委员会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五位大陆高校科研单位中国学者的身影,其中四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一位来自清华大学


他们分别是陈玲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丁洪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颉伟(清华大学)、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中国科学家在两本期刊的发文情况。中国大陆在Nature和Science发文数量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意志联邦三国之后排名第四位


9.png

Nature近三年国家/地区发文情况


10.png

Science近三年国家/地区发文情况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先锋队,中科院异军突起,在两本期刊均表现不俗,发文数量在Nature和Science分别排名第十位和第九位


虽然我们不难发现距离第一名加利福尼亚大学我们还有一些的差距,但是我们作为后起之秀正在逐步缩小与前几名的差距,实力也不容小觑。


11.png

Nature近三年机构发文情况


12.png

Science近三年机构发文情况


小结


Nature官方数据显示,从文章投稿到接受处理时间约为226天;Science为138天,其文章接受率仅5.6%。Science和Nature一直秉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两本期刊任然是科学发文的巅峰。


13.png


一场较量下来,无论是在影响力方面,还是在稿件质量方面,两本期刊都是棋逢对手、难分优劣。我们在分析两本期刊的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的学术论文不仅有了量的积累,也有了质的飞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国的科学成果在世界尖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就在今年7月27日,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成为全球高质量科技论文第二大贡献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等12个学科,高水平论文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两位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获美国科学促进会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 (Newcomb Cleveland Prize),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奖项上崭露头角。


14.png


在我国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入国际视野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我国需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期刊。值得高兴的是,本土期刊茁壮成长,已经具备一定的业内影响力,中科院主办的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相继破10。


文章有力量、学者有话语权、期刊有影响,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我们的科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相信不仅我们的科学成果能站在巅峰,我们的学术期刊也能成为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原创作者:邵永光


42AE1795-0D3C-46A9-BAB4-770698B75B3E.pn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