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Nature宣布:所有研究论文将强制执行透明同行评审政策,公开审稿报告和作者回复

2025-07-04 3798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自即日起,所有在《Nature》期刊发表的新投稿论文都将附上审稿人报告与作者回复,以此阐明严谨科学研究的诞生过程。


640 (43).png


自2020年起,《Nature》期刊已为作者提供将同行评审文件与论文同步发表的选择。我们的姊妹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2016年起便实施此政策。此前,《Nature》作者可自愿选择加入透明同行评审流程。但自6月16日起,所有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Nature》的新投稿,将自动附带审稿人报告与作者回复的链接。


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Nature》论文包含同行评审文件。除非审稿人主动披露身份,其个人信息将继续保持匿名——这与现行政策一致。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所有交流内容都将向公众开放。此举旨在揭开科学界所谓的"黑箱",揭示科研论文诞生的过程,从而提升透明度并(我们期望)增强对科学流程的信任。


正如我们此前所述,已发表的研究论文是作者与审稿人在编辑指导下深度交流的成果。这些持续数月的讨论旨在提升研究的清晰度与结论的稳健性。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应当获得更多认可,包括对自愿公开姓名的审稿人给予致谢。对早期科研人员而言,洞悉这个关乎职业发展的核心流程具有重要价值。公开审稿报告还能丰富科学传播维度:即便仅呈现作者与审稿人的视角,也能为科研成果的诞生历程或结论形成过程增添叙事维度。当然,论文的完整故事更为复杂,还涉及众多其他贡献者。


许多人将科学视为静止不变的知识体系。但科学认知会随着新证据或更精细化证据的出现而演进。科学家持续讨论研究成果,但这些辩论既未体现在论文中,也鲜少见于更广泛科学传播领域。


COVID-19疫情期间,全世界曾短暂见证了近乎实时的科研运作过程。我们容易忘记,人类从疫情伊始就在持续更新对SARS-CoV-2病毒特性与行为的认知。全球电视、报刊和社交媒体上,科学家们相互探讨并向公众阐释病毒特性、感染机制与传播途径。他们辩论诊疗方案与预防措施,依据新证据不断刷新集体认知。而后,一切又基本回归常态。


我们期望,通过全面公开《Nature》新投稿件的审稿报告,能在微小层面改变现状。须知直到1973年,《Nature》才强制要求所有研究论文必须经过同行评审(M. Baldwin Notes Rec. 69, 337–352; 2015)。但多数领域至今仍将同行评审内容视为机密,致使更广泛科研界乃至公众鲜有机会了解其中的学术讨论。


同行评审提升论文质量。作者与审稿人的思想碰撞既是科研实践与成果传播的关键环节,也应被视为科学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1880-9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