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后别走——我在台湾做交换
更多学术热点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艾思学术+
在台湾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初到台湾交换时,一切都不熟悉,第一次上课非常紧张。一是由于是从大陆过来的交换生,不了解台湾的上课风格,二是作为研究生的我却依据兴趣选择了本科生的课程,更加加深了内心的疏离感。
果然,坐在教室里等待第一节课的时候,周围同学都在聊天,一片软糯的台湾腔充斥在周围,自己稍微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于是我选择了最后一排的一个座位坐下——相信很多人在大学都有类似的经历,觉得最后一排是最安全的位置。
怀着忐忑的心情静静打量四周,教室的环境与我原来的学校大体相同,望向窗外,是校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榕树,枝叶自由伸展向远处,有鸽子咕咕叫着,仿佛置身野外。
这使我感到一丝放松。上课铃响起前,老师喘着气到达教室,样子非常温柔随和。先是道歉,说自己差点来迟,又耐心讲解课程要求,并且讲话中随时会照顾到交换生的需求。
比如,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当我茫然地不好意思向前面的学生搭话时,老师说“希望台湾的同学能和交换生们多多交流一下哦”,当下我旁边的一个台湾女生便主动开口问我了,我便顺利地加入她们的小组。
下课后,我像过去一样心想“还是快点走吧”,对老师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怕”。正当我收拾好书桌站起来时,和我隔着大半个教室的老师开口了……
“那位……交换生同学,刘**对吗?你稍微等我一下哦。”围绕在他身边的两三个学生也随着他的声音齐刷刷向我看来。
“哦……嗯!好的!”我故作镇定。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十分钟过去了,即将上下节课的学生陆续到来,我在门口默默等待。
“实在抱歉,刚刚学生有在问我一些问题。”老师拿着他的公文包,赶紧走出来。
“学校的珍奶你有喝过了没?你接下来还要上课吗?”
“还没喝过呢。接下来没有安排了。”我的回话里带着一点点生涩。
对我来说,老师好像太热情了,按我的思维,就是觉得“一定没好事啊”!结果我跟着老师走出教学楼,走过一段下坡路(我们学校在半山坡),他一直在为我讲解学校的相关
背景。到了小店细心地点了两杯无糖珍奶,和我坐在凉亭聊起天来。我告诉他我原本的学校和专业,现在在论文上遇到的困难,来台湾的感受,他则像个久违的朋友一样,给我推荐了各种美食景点,吐槽哪里的东西不好吃,并且说可以找时间给我的论文一些建议。
“这边很快就会适应的啦,而且,你也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原本戒备心超重的我,当时已经开始慢慢改变看法。老师其实已经年近五十,但交流起来并没有任何阻碍,他平日里做文化研究,日后的时间里我跟着老师探访音乐电台、看演唱会,也搭他的车去社区做服务,一起吃牛肉面,或者去临近的东海大学校园摘菠萝蜜,深入体会当地文化,完全没有所谓师生的上下级隔阂。
最初也有过疑问,“老师到底想干嘛?”事实上,也许是因为爱好相同,所学相近,他只是想像朋友一样把在台湾有限的时间里能教给我的知识没有保留地传达给我,而这种知识并不仅仅限于课堂。
有次我外出去花莲游玩,途中收到老师的讯息,他说,今天我有个作家朋友到台中叙旧,你要不要一起来?我当时有些受宠若惊。我自认为在专业上没有取得骄傲的成就,是不太能与当地的作家同坐的,且是与老师几个人的小聚会。
当然,这也因为我游玩在外无法返回而错失了这次机会,但确实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老师是从不吝啬自己的资源、真心为我着想。后来我问道老师,怎么会想到邀我一起去?老师说,因为你念文学,又已经是研究生了,多参与了解一下不是对你有好处吗?况且那个作家是我的老同学了,大家人都很好的,不用那么紧张啦。
在我心里,大概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了。如师亦如友,相交不图报。
随着时间流逝,我在原学校的论文开题迟迟没有敲定,再三拖延,导师自身工作繁重,如今隔了十万八千里,爱莫能助。
我想起老师说可以找他谈论文,但一直不好意思麻烦他,没想到在那不久他便主动问我论文的进展。
从他下午讲完课后,我们约在学校的餐厅,边吃饭边聊,直到晚上十一点周围做小组作业的学生们逐渐散去,我们才结束对话,随后他自己开车回家去。
在选修的其他课程上,也遇到过老师说“下课后别走”的情况。被老师叫住,了解了学习情况后一起去老师熟悉的江浙小馆吃饭,谈天喝茶,讲年轻时的趣事。
渐渐地我便发现,与老师交往的过程正是自己打开心扉的过程,从小心翼翼紧闭大门、对老师“相敬如宾”,到开启一条缝隙、一扇窗户,平等而友善。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我们便可以看见孔子与其弟子共议时事,治学讲学的情境,弟子不曾有“畏惧”或闭塞的心态,而是在学习上积极发问、在生活中自然相处,而如今反顾自己,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弃了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呢?
回大陆后,我与老师们仍保持着联系,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发消息,道一句教师节快乐,平日里想起来,会跟他们说“老师别熬夜”“老师少抽烟”“老师别吃泡面”“老师注意你受伤的膝盖”,不过他们也很任性,总是说“没事啦!明天还要带学生去爬山!”“哎呀没办法的啊!”“改不了啦!”……手机屏幕前的我只能苦笑一声,突然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为他们做些什么。
但如果我把这句话告诉他们,一定会收到同样直率的答复:“好好对待自己啊,好好跟你那边的老师相处就好啦!说不定我哪天就跑去北京看你!”
想到这里我便有些释然。经师易遇,人师难遇,除了友谊,交换生活中我最应该珍惜的,大概是老师帮助我重新找回的与人相处之道,有了它,希望自己能在往后的生活里也能以诚待人,勇敢前进。
笔者:刘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