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领衔全方位解读“新冠”
更多学术热点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艾思学术+
由樊嘉院士、汪昕教授、葛均波院士等9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团队录制的系列科普视频“新冠病毒中山谈”正式上线。
据介绍,专家团队围绕如何正确面对新冠、如何科学防控疫情、重症患者如何救治、新冠病毒是否会攻击心脏和大脑、新冠到底有多毒、如何合理地使用口罩、遇到疾病如何安全就医、如何做好心理调节等方面,对新冠病毒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解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湖北省最为严重,病死率、重症患者,以及受感染人群等皆为最高和最多,但在全国各地或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非严重疫情地区的病死率和重症患者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轻症患者和易感人群。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胶着对垒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复工、返程高峰的到来,各类关于新冠病毒的谣言层出不穷,大众对于“新冠”的科学了解亟需权威科普。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重视而不恐慌。”
樊嘉表示,“新冠病毒中山谈”邀请了包括呼吸、感染、重症医学、心内科、神经内科、医学心理领域,以及医院医疗、物资管理的权威专家,针对目前老百姓关于新冠病毒最困惑和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系统解读。
“在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当中,很多疾病我们都经历过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征服的过程,新冠肺炎其实也一样。
”葛均波对于患者出现的“炎症风暴”现象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很多重症患者并非仅仅表现为肺部的损伤,而是伴有多器官的损害。
“看到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应该跳出这个概念,当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就说明你把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之后再回到原点,还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新冠肺炎会对包括我们大脑在内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吗?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汪昕教授说,目前没有报道新冠病毒破坏血脑屏障的证据,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由于全身免疫力低下,其他病原菌,如细菌等才可能趁虚而入,破坏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他建议大众在正确的科学引导下,了解正确的疾病知识,建立对疾病正确认识,提升自己的神经心理免疫力。
“在过去两个礼拜,通过包括减少人员流动等比较有力的控制措施,除了湖北或者武汉的地区还有一定波动,全国的很多省市现在的疫情发生率在下降。”
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认为,根据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传染病防控的三大原则,提升自身免疫功能,避免成为密切接触者是每个人都可以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
很多老百姓谈起新冠色变,甚至将新冠和绝症画上等号。
事实上,只有少数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危重。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诸杜明教授介绍说,老年患者、早期感染者,既往有心肺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容易转变成重症和危重症状态,需要通过氧疗、呼吸机机械通气甚至ECMO急性治疗。
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宋元林研究员将新冠肺炎与既往的SARS、MERS、H7N9、H1N1甲流、H5N1异型流感和普通感冒等疾病常见的一些症状、潜伏期进了归纳和数据分析。
他认为,总体而言,湖北以外的新冠肺炎病死率仍然比较低,局部地区病死率相对较高与包括治疗条件、设施、诊断等在内的很多因素有关。
针对大众最关心的日常防护问题,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教授详细阐述了各种口罩的分类和特点。
她认为,防护需要关注细节,科学防护,合理防护:针对医院等风险相对大的地方、普通大众在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地方或者较小的密闭空间等,实行分层分级防护原则,即要防护到位,但没必要过度防护,更不要恐慌。
为了防控疫情,包括中山医院在内的沪上各家医疗机构都对日常诊疗进行了部分调整。
疫情期间如何安全就医?
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介绍,医院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视预检和分诊,做好流行病学病史的询问和调查,通过呼吸科专家的会诊,把发热病人分为第一和第二发热门诊,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并尽一切可能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
特殊时期,如何正确面对疫情和调整好自身心态非常重要。
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季建林教授提出,心理上做到“三心”与“二意”(信心、耐心、小心,意识到自己是“守法者”和 “健康第一责任人”),以及行为上做到“四平”和“八要”(平和心态、平稳心情、平常生活和平安期望;要作息、睡眠和饮食规律,要坚持运动、分散注意和放松心情,与人交往要保持距离和守望相助)。
据了解,除了“新冠病毒中山谈”系列科普视频,近期中山医院还将会推出相应科普文章,用权威专家的科普声音破除谣言,传递信心,共抗疫情。
作者:齐璐璐 黄辛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