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支招:节后返岗,这样不慌!
近几日,不少人陆续返岗、复工。然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继续。
如何及时调适心理,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孩子仍在假期状态,家长还可以做哪些引导?
《中国科学报》连线数位心理学家,向返岗复工的你提供一份“心理攻略”。
《中国科学报》:由于疫情,今年的春节假期比以往有所延长,返岗复工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陈建华(南昌大学教授、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
我认为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个人防护措施,做到健康返岗,高效复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概括起来可能有以下三类:
1. 急,急于返岗心态。
这个时候还有期待上班的?有的,一是确实工作走不开,需要赶紧赶回去,在家待的心着急;二是从湖北武汉返乡回家,被隔离,全封闭,在家待的不舒服;三是迫于生计,必须出外务工赚钱,在家待的不踏实。
2. 迫,迫于返岗心态。
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持这种心态。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此刻最需要的是三个字:“宅、戴、洗”。第1个字就是宅,宅在家,可我却偏偏要出门,不是工作实在走不开,不是耽心丢饭碗,不是苦于生活费,真是不愿意此刻出门复工。
3. 怕,惧怕返岗心态。
虽然上面两种返岗复工心态不同,但有一点心理活动是相似的,那就是担心、害怕甚至恐惧。例如担心环境是否安全;怕与人接触怕传染;怕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怕去公共场所;怕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中国科学报》:公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预?表征是什么?
钟杰(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疫情期间,少数人因过去存在基础心理疾患或问题,被此次事件加剧,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症状、兴奋性过度或睡眠问题(失眠、早醒、噩梦等),因烦躁而与亲朋的关系出现冲突。
如果因此严重干扰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生活并带来痛苦感,此时需要寻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中国科学报》:如果返岗复工过程中出现了上述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调整?
陈建华:
我们都是血肉之驱,面对人类现在尚不完全认识、不能把握,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要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调适。所谓调适,就是针对个人可能会存在的不适与担心,有针对性地认识与调整。
1.接纳。
接纳自己非常时期要返岗复工的现实。
不论是急于还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原因,别无选择,一旦这样想,心里就会踏实些。
二是接纳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全国上下协力防控,说明这种新型病毒确实是让人类害怕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适度害怕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变了,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想,是不是焦虑会有所减轻呢。
2.攀比。
攀比往往被人认为是贬义词,但有时确实需要和他人比一比。
其实在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务人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休息,何来复工;很多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早已复工,比比这些人,是否心理会更平衡些。
3.科学。
非常时期,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
具体为:“不”——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聚会、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戴”——戴口罩,病毒奈我如何;“洗”——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少”——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有些传言真假难辨,容易影响自己,导致心理恐慌;“多”——出门在外,多和亲友之间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联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爱营造出温暖、积极的氛围和心态。
4.乐观。
现在能够返岗复工的人员,都是这场疫情中的胜出者,我们为能继续工作而感到幸运。
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不对,因为这是事实。正常的工作并不会破坏免疫系统,只有恐惧心理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心态对免疫系统是有积极影响的。
5.求助。
在返岗复工过程中,如果面对心理困惑确实难以调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一份烦恼和他人诉说,变成半份烦恼,何况你是在和一个专业人士诉说呢。
《中国科学报》:面对灾难、面对意外的长假和突如其来的空中课堂,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将危险化为教育的机会?
林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面对疫情,家长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做好防护,然后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难得充裕的共同时间里,利用危机事件对孩子做好启发、引导和教育。
1.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减少外出和群聚活动,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隔离。
面对孩子的恐慌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2.和孩子一起研究获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取真实和权威信息的途径,如政府官方网站的文稿、专业机构和科学家的科普文章;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权威人士等多途径交叉验证信息真伪;主动获取信息合理的时间节点,引导孩子寻找有效信息。
3.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
对照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护手册,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练习相关的防护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反复示范,带着孩子练习戴口罩、消毒等个人卫生和防护方法。
4.利用危机事件,强化生命教育。
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材料,启发孩子想象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
5.学习病毒和疾病的科学知识,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
利用丰富的科普材料,和孩子一起学习病毒及相关疾病的知识,包括病毒的类型、传播途径、感染细胞的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及食用野生动物的关系等。
6.认识人的社会性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封闭期间,由于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交往,孩子会有诸多不适,家长可以针对这些反应启发孩子体会和感受社会交往对个体正常生活的必要性。
教育不仅仅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生活就是教育。病毒疫情是一场灾难,但灾难过后,我们的人民凝聚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我们的孩子成长起来了,不幸中的大幸!
作者:高雅丽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