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就发表了第一篇期刊论文?我的科研历程:全力以赴!
读大学之前,我对科研生活非常向往,幻想着像外国电视剧里面的科研人员那样制造出各种各样神奇、多功能的新产品。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走的路比想象中的困难、漫长得多。
学校每学年的第一学期都举办学术节。那时候,大一新生的我受到了师兄姐的“关照“,铺天盖地的学术节宣传单张不断从师兄姐那递过来。我所在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也有举办与学院专业相关的学术竞赛。
因为大一九月份还没有课程,要等到十月之后才有正式的课程,所以我有一个月的时间。本着历练的目的,我打算尝试一下做点新的东西出来,但同时也为缺乏经验而担忧。我只好在图书馆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翻看了十几本学术期刊,很多内容都是看不懂。只有高中知识,应付这些专业的学术论文困难还是挺大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我感兴趣的一个题目——含铬废水处理。这不是一个新题材,但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绿色环保的途径来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在这一星期当中,我翻看了无数的学术文献,找到了两种较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粉煤灰处理法与水生植物处理法。粉煤灰本身是一种燃烧剩余物,在很多地方都是当做废料处理,如果能对其本身性能加以利用那就很好了。我发现,具有较好吸附性能粉煤灰能吸附高浓度铬废水中大多数的铬离子,排出低浓度铬废水。某些水生植物则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离子,适用于较低浓度的铬废水处理。我当时就蹦出了一个想法:能否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粉煤灰对高浓度铬废水进行第一步的处理,然后让废水经过精心设计的水生植物处理系统。
想法是好,但能否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我联系了当地的一些企业,取得了它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铬废水作为样品,带回实验室滴定检测浓度。在粉煤灰对铬离子的吸附性能方面,我综合多篇文献的研究数据对样品浓度进行计算,获得经粉煤灰处理后铬废水浓度的估值。
可选取水生植物的种类有很多。在选择之前,计算它们在预设系统中的吸附效果,筛选出能够令废水达标排放的植物种类。然后,选取其中能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来组建由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一体的立体水生植物处理体系。同时,这体系能构建厂区内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观赏区。
有了这理论上的支持之后,设计就成了头等大事。之前没有设计经验,这些专业内容一般是到了大三才会学到,但既然决定了要做,那就必须坚持到底。一个星期之内,硬是把一本化工设计看了好几遍,然后一步一步地开始设计我的复合含铬废水处理体系。之后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也会解决新的问题。
一路过关斩将,整个设计分成了几个大部,每一部分都需要经过计算、画草图、在CAD上画图、修改完善这样走过来。有时候一步计算的错误就会导致整部分的设计重做,铁了心的我不时通宵来赶上设计的进度。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奋不顾身,可能只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吧。我的室友都感觉我疯了,在其他人都在玩的时候令自己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最困难的事情是会遇到一些设计上的难点,即使是废寝忘食也无法攻破的难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预约咨询教授来获得一些技术上的帮助。所以,有时即使一宿没睡,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赶到教授的办公室,因为教授一般都很忙,能约到他们已经是很幸运的了。我非常感激他们,没有他们的话我无法完成我的设计。
所有的努力终将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垫脚石。经过三个星期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基本完成了所有的设计。之后的几天,都在进行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以及写论文,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只是一些小问题反复琢磨。
在竞赛截止日期前的几天,我上交了我的设计作品和与之相关的二十多页的论文。剩下的时间,我只想好好地睡一觉,没有闹钟、没有作图、没有那成堆的资料。睡醒之后,点了一杯咖啡,回归到一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我的室友在这期间加入了各种的社团,而我只想好好地看看校园的风景。
在竞赛颁奖典礼当天,我被邀请到场观看。志在参与的我也没想过要拿到什么奖项,因为有些参加比赛的师兄姐都是学院中的翘楚。当天我没穿正装,像平常穿的一样,坐在会场后排观看那些大神的作品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当主持人宣布第一名是我的时候,我楞了一下,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名字念到第二次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确认那真的是我!在走上颁奖台的过程中,我的腿有点抖,仍然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大一新生的我击败了我的师兄姐。后来,这作品浓缩成了一篇篇幅相对较短的论文发表在一本学术期刊上,也是我的学术生涯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这场竞赛给予了信心,让我相信自己做到一些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付出自己的真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上天总是会让我们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