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选题如何兼顾热点和创新?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对选题有哪些要求?
教育部项目虽然不设选题指南,但是对于选题还是要有一定要求的。 “申请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申报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和学科建设需要,体现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学术创新价值;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聚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决策参考价值。” 这是申报公告里的一段话,其实已经包含了对选题的要求。
▌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 对于政治正确,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要多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特别是社论,评论员文章这些要多看。从这里找到选题灵感的源泉。比如党的十九大精神,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选题就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热点。 在前期基础不如别人的情况下,这样的热门选题反而不容易中标,那么如何来兼顾热点和创新呢? 我们就要看如何凸显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了。 ▌具有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 那什么是“问题意识”呢?找到具有理论价值的问题是作出理论创新的前提。因此,“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制度和法治层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而所谓理论问题就是现有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找到“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很多老师的论文和项目申报书也有现象,问题,对策三个部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表面的现实问题中找到那些蕴藏着理论深度的问题呢? 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理论含量比较丰富的,是那些既能“大处着眼”又能“小处入手”的问题。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视野,能够创造出一种理论,而所谓“小处入手”则是指对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操作的、可供分析的论据较多的切入点。 很多老师的选题只能做到“小处入手”,却无法做到“大处着眼”。这就是难以中标国家级项目的症结所在。 ▌如何找到合适的有问题意识的选题呢? 首先,我认为要尽量选择那些长期以来存在理论困惑的题目,而不单纯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问题丛生的选题。 其次,要注意现实实践问题与该问题背后反映出的理论问题的差别,我们要把实践问题转化成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思维、分析和总结。 这不是说我们在申报书里贴一个或者几个理论就完了,那样会造成两张皮,我们要用理论的思维和框架来分析现实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理论问题来思考。 来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作者: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