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所百年名校,终于撕下“末流985”标签!

2024-05-30 3856

有这样一所大学,建校千年,以省为名,没有围墙、没有大门;


有这样一所大学,会拉着学生开“吐槽大会”;学生在宿舍大合唱能上热搜;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开到了宿舍门口;还建立了中国首支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


这所爱学习爱科研,还爱“整活儿”的大学就是——湖南大学。


往日,湖大虽为985却常被贴上“末流”的标签。近日,一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却为湖大“正名”,湖大排名成功逆袭进入前20,超越部分传统985!


0.png

0 (1).png


一座岳麓书院,半部革命史


湖南大学,起源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这学堂一开便是千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主动改制为高等学堂。


0.jpg

(图源: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摄影:陈佳祺 方嘉泓 任克威)


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


1937年,成为湖南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


1953-1959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最终又恢复湖南大学原称;


2000年,历经风雨的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成新的湖南大学。


穿越数十次战火,历经七毁七建,跨越十余次办学体制改革,再随着后来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湖南大学逐渐有了今天的模样。


历经千余年,湖湘文脉绵延不息,薪火相传,一代代心系家国命运的学子从这里走出。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当时岳麓书院的主教张栻切磋学问,留下“朱张会讲”的美谈;


明末,从岳麓书院走出了,提出“经世致用”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


晚清以来,更有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革命人物,与岳麓书院有着密切的学脉关系。青年毛泽东更是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新中国成立后,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校名。


因此,也有了“一座岳麓书院,半部革命史”的说法。


如今,师生中涌现出39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湖大:门都没有?


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是新生开学都会问:湖南大学的校门和围墙在哪里?然后他们会得到一句长沙话回答:“冇得”(没有的意思)。“


到这里,你会发现一方巨石临街而起,上面刻写着四个大字——“湖南大学”,再加上两根旧石柱、升旗台和千年锤,这就是湖南大学的“校门”。


0 (1).jpg

(图源:湖南大学官方公众号)


“校门”设计立意于“千年学府,根深叶繁,与时俱进”,由校牌、旧石柱、千年锤、升旗台以及求索路组成。校牌正面阴刻“湖南大学”四个字,是毛泽东在1950年应邀专门题写的。右上角所刻“岳麓书院”,为宋代真宗皇帝赐写。


两根石柱是国立湖南大学图书馆入口处的门廊立柱,1938年图书馆被日机炸毁只剩下4根石柱,另两根现矗立在工业设计艺术学院门前。千年锤重4.5吨,为铸铁打造,呈圆柱体,斜埋后露出地面约1.49米,有“世界第一锤”的美誉。圆柱体顶面中心图案为“湖南大学”校徽,寓意为湖大在历史风雨中千年锤成莘莘学子历经千锤百炼方可成为栋梁之材


0 (2).jpg

(图源:湖南大学官方微博)


千年学府 ,不仅没有门,围墙也没有。


这是因为湖南大学校区一开始便是风景区,城市道路也从校区中穿过,周围还有居民区,再加上随着校区的扩建,湖大校园覆盖地域进一步扩大且复杂,便造成了无法筑造围墙的局面。


没有围墙的湖南大学,终日都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校区与闹市融为一体,在这样充满烟火气的环境中,湖大学子练就一身“奇特”本领,不仅不会被外界的喧哗所打扰,反而拥有最宁静的内心、最踏实的态度。


正如毛主席所说,“在闹市里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湖南大学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这里讲求“经世致用”,这里倡导“敢为人先”,这里拥有最包容开放的心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习惯都能在这里“和谐共处”。


0 (3).jpg

(图源: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摄影:陈佳祺 )


错失南湘雅,短暂沉沦后迎来高光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湖南大学相继顺利入选211、985工程。但在本世纪初期的合并大潮中,湖南大学因办学策略偏于保守,错失南湘雅。相比同城风光无限的中南大学,湖大陷入了短暂沉沦。


近年以来,湖南大学再次焕发生机,不断刷新高光时刻。


近年,新一轮“双一流”发布,学校“电气工程”学科挺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至此,学校已有3个学科进入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


“十三五”以来,湖南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牵头11项),其中,湖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第10(并列)、获得的自然科学二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6(并列),稳居高校科研力量的“第一梯队”


2022年度科睿唯安发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湖南大学共有32人次入选,位居内地高校第二,数量超越北大,仅次于清华!与2020年相比(14人入选),学校入选人数增长近三倍。


湖南大学的跃升之势,与其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有极大关系。


岳麓书院创建伊始,就打破官学规定,允许外地学生就读,书院会讲向民众开放,这才有了“朱张会讲”的佳话。在如此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中,从岳麓书院绵延至今的湖南大学始终不断探索着“未来”的边界,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锐意进取,科技兴邦。


陈政清院士带领研究团队,针对传统油阻尼器的缺点,研发出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大吨位电涡流轴向阻尼器,从源头上革命性地解决了大型结构减振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最先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应用电涡流阻尼的国家


创下四个世界第一的湘西矮寨大桥背后,也有着湖大人的智慧。陈政清院士课题组采用“多稳定板技术”解决了矮寨大桥原设计方案抗风性能不足的问题、湖大1987届校友胡建华是大桥的主持设计者、方志教授课题组发明新型岩锚体系,解决了传统预应力岩锚体系地下埋深大和耐久性不足的问题。


一次次计算,一个个修改,30多年潜心钻研。罗安院士带领团队师生,首创大功率电磁冶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该领域技术与装备的国际领先。他领衔的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


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谭蔚泓院士团队争分夺秒研“家庭简易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检测技术与试剂盒”,以科技助力新冠抗疫。王耀南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进行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医用室内紫外消毒等4种“防疫机器人”,为疫情防控“添砖加瓦”。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千年文化哺育千年学府,千年实干成就湖南大学。


如今,湖南大学踏上新的千年征程


未来,湖南大学也将继续不断创新,寻求突破,为早日建成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进。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湖南大学官微、官网、新华网、114产学研、软科等,由艾思科蓝整理撰写,转载请标明出处。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