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张晓辉共同破解JAK2V617F突变引发血小板抑或红细胞增多的分子机制


iNature
JAK2V617F导致> 50%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 90%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这样一个单一的突变如何导致不同的疾病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谜。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北京大学张晓辉共同通讯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IF=10.6)在线发表题为“Heterozygous human JAK2V617F activates AhR to drive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promote thromb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杂合人类JAK2V617F激活AhR驱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促进血栓形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慢性BCR-ABL阴性骨髓增生性肿瘤(MPN ),发病率为每100,000人中1.2至3.0人,其特征是外周血小板(PLT)计数增加和骨髓(BM)中巨核细胞生成过多。目前,ET是不可治愈的,其治疗旨在防止血栓形成。已经确定了三种导致ET的驱动基因突变:Janus激酶2 (JAK2) V617F、钙网蛋白和骨髓增生性白血病蛋白W515L。JAK2V617F是一种功能获得性突变,在ET患者中发生率为50-60%。在结构上,JAK2有七个结构域,JAK同源性1–7(JH1–7),包括催化结构域(JH1)和无活性假激酶结构域(JH2)。通常,JH2使用自磷酸化机制来抑制JH1激酶活性。
然而,JAK2V617F突变通过单碱基颠换(1849G>T)解除了抑制,导致JH1的组成型催化活性和随后通过STAT信号传导的过量巨核细胞生成。尽管有这种机制解释,但ruxolitinib等抑制剂对JAK2V617F活性的阻断在ET治疗中没有临床意义,表明需要进一步阐明下游分子事件,以发现理想的治疗靶点。此外,JAK2V617F还导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另一种具有过量红细胞生成的MPN类型,提出了同样的突变如何导致不同后果的问题。
AhR调节COX2–TXA2轴激活血小板的示意图(图源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