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章雪晴等团队合作设计mRNA疫苗通过体内树突状细胞重编程增强抗肿瘤免疫

2025-11-07 4898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iNature


精准改造T细胞以实现靶向肿瘤识别及解决体内抗原特异性T细胞不足的问题,是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


2025年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章雪晴、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Xu Xiaoyang共同通讯在ACS Nano 在线发表题为“mRNA-Based Vaccination Drives in Vivo Dendritic Cell Reprogramming and Selective Cytotoxic T Lymphocyte Modulation for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一种VISIT(疫苗启动的选择性T细胞调控)简化策略,可通过体内树突状细胞(DC)重编程实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时空调控。该策略采用优化的脂质纳米颗粒,优先将mRNA递送至脾脏树突状细胞,使树突状细胞表面能同时呈递肿瘤抗原和膜结合型IL-15/IL-15Rα复合物(作为T细胞增强剂),从而在促进抗原特异性CTL激活与扩增的同时,将非特异性免疫激活降至最低。


预防性接种可实现肿瘤的完全清除,并建立长期免疫记忆,为抵抗肿瘤再攻击提供有效保护。在已建立卵清蛋白(OVA)表达型结肠癌和侵袭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小鼠中,全身性接种能最大化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并抑制肿瘤生长。当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该治疗方案展现出协同效应,进一步延长黑色素瘤荷瘤小鼠的总生存期。综上,VISIT疫苗平台通过精准调控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时空特性,提供了一种体内树突状细胞重编程方法,为开发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640 (12).png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通过精准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高效抗原呈递策略的缺乏,以及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激活与扩增不足,为有效免疫治疗方法的研发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基于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疫苗和过继性T细胞(ATC)治疗通过改造DC以增强抗原呈递能力,或改造T细胞以提升抗原识别能力,从而增强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但这类体外活细胞治疗存在诸多局限性:自体DC过继转移后产量低、半衰期短;提取的T细胞在输注前需进行大量结构优化和耗时的扩增。此外,体外治疗具有个性化属性,其复杂且昂贵的制备流程进一步增加了应用难度。

为解决体外T细胞激活与扩增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基于mRNA的DC体内重编程为功能性调控T细胞提供了可行途径。该策略不仅能直接激活内源性DC,使其在微环境中保留天然功能特征,还能诱导强烈的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简化制备流程、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白细胞介素-15(IL-15)作为一种膜相关细胞因子,常被用于刺激T细胞存活与增殖,且对记忆性CD8⁺T细胞的维持至关重要。但全身性IL-15给药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导致脱靶不良反应。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靶向效果的DC体内重编程方法,实现抗原与IL-15在DC表面的高效共呈递,以促进后续T细胞的激活与扩增。

该研究提出一种多功能VISIT平台(即疫苗启动的选择性T细胞调控平台),通过程序化DC调控T细胞,实现抗原特异性CTL的原位生成与体内扩增。脾脏作为最大的次级淋巴器官,富含DC和T细胞,借助DC表面的MHC-I识别机制,成为启动T细胞应答的理想天然微环境。该团队利用已优化的脂质纳米颗粒(LNP),这类颗粒可优先在脾脏蓄积,将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与膜结合型IL-15/IL-15受体α复合物(bIL-15,IL-15的生物活性形式)共同递送至DC。

从作用机制来看,IL-15通过与DC表面表达的IL-15受体α(IL-15Rα)结合发挥生物功能,随后bIL-15复合物被反呈递给邻近表达IL-15受体β/γ异二聚体(IL-15Rβ/γ)的T细胞。这种相互作用会激活受体相关激酶JAK1和JAK3,导致STAT5磷酸化,进而驱动Bcl-2、Mcl-1等抗凋亡转录因子的表达,还会激活PI3K/Akt/mTOR和Ras/Raf/MAPK信号通路。这些过程共同启动转录程序,促进CD8⁺T细胞的存活、增殖与分化,最终增强抗肿瘤免疫。作者推测,将两种mRNA整合到单一靶向纳米载体中(即“一石”),可实现抗原/MHC-I与bIL-15在DC表面的时空共表达,从而达成“二鸟”效应:同时将抗原呈递给CD8⁺T细胞,并将bIL-15递送至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这一过程将促进抗原特异性CTL的原位生成与增殖,最终实现肿瘤清除和免疫记忆建立。

640 (13).png
图1 VISIT平台通过体内DC重编程引发强大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摘自ACS Nano )

体内实验数据表明,该mRNA纳米疫苗经全身给药后,可特异性在脾脏蓄积并转染DC。结果进一步显示,基于mRNA的VISIT方法能有效促进DC成熟与抗原呈递,同时实现bIL-15向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程序化呈递,从而增强抗原特异性CTL扩增与体液免疫。预防性接种该疫苗可完全抑制肿瘤生长,并诱导长效记忆性T细胞,为抵抗肿瘤再攻击提供保护。在同基因MC38-OVA结肠癌和侵袭性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治疗性接种显著增强CTL应答、延缓肿瘤进展并延长生存期。值得注意的是,将该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展现出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黑色素瘤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此外,该疫苗平台的全身给药未引发脱靶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综上,VISIT平台为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原位生成与扩增,提供了一种安全、可即时使用的DC体内重编程方法,可作为过继性T细胞治疗的补充方案。该平台可通过mRNA编码任意抗原表位,为个性化免疫治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消息: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9365#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