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曝光、高引用的OA期刊,为何却总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5月18日,Copernicus Publications、Frontiers、JMIR Publications、MDPI、PeerJ、PLOS、Ubiquity Press七家学术出版公司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联合会(OASPA: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Association)上发表一篇客座文章,推动达成完全开放获取(Fully OA: Fully Open Access)协议[1]。
据Web of Science统计,金色OA (Gold OA)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5.6%上升至2020年的19.8%。在OA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七家完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公司联合发表客座文章,这让人忍不住猜想,开放获取的时代会不会即将来临?
什么是OA?
什么是OA?简而言之就是,读者可随时随地、免费阅读下载任何一篇发表在OA期刊的学术论文。
开放获取模式主要包括绿色OA和金色OA两种,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术论文实现开放获取时间和范围不同。绿色OA是指发表的文章经历6—12个月禁运期(Embargo Period)延迟后开放获取,并且开放获取仅限某些平台;金色OA是最常见的OA模式,即发表即刻完全开放获取[2]。
“革新派”—开放获取
自16世纪出现学术出版出现以来,学术出版一直被学会把控,学术论文版权归属于出版社,想要阅读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就要向出版社支付高昂的订购费用。以Nature为例,每篇则需要支付给出版商8.99美元(约58人民币)。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订阅年费为54,500人民币。
科研机构渐渐难以承受日渐高昂的数据库订购费用。20世纪90年代,开放获取学术出版模式出现,这打破几大传统出版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
读者不再需要为阅读科学论文支付费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交流驶上了快车道。有研究表明,开放获取使文章曝光率增加,文章引用率增加[3]。
同时,开放获取把知识的支配权重新还给了学者,与传统学术出版版权归属于出版社不同,OA期刊作者永久拥有自己文章的著作权、版税会为学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站在风口浪尖的开放获取
OA出版模式似乎完美无缺,但为什么OA期刊总会站学术界舆论风口浪尖?这就不得不提到高昂的文章处理费用和过于庞大的发表量了。
●文章处理费用
一些OA期刊需要作者在文章接收后支付文章处理费用(APC: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以Nature Communication为例,中国学者需要支付5,560美元(约36,167人民币)。
你的邮箱是不是也躺着几封不请自来的邀稿邮件?这些收费的OA期刊为了保证发表量和期刊收入,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邀稿,向学者发送大量“垃圾邮件”网罗稿件,学者不堪其扰。许多OA期刊因此饱受诟病,被质疑涉嫌敛财,甚至被列入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名单。
但是,我们在处理费用这个问题上并不能以偏概全。事实上,70%的OA期刊并不收取费用,并且部分收费的OA期刊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免费发表论文的机会。以Nature Communication为例,不仅能免除低收入国家的文章处理费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版社可以为稿件提供折扣或者免除费用。
●OA期刊的发表量
再看一下OA期刊的发表量,以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为例,去年一年的发表量为22,468,是Nature发表量的7倍还多。
其实,期刊发文量大并不是个坏现象,这充分说明了OA给更多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但是,出版社在追求发表量和追逐经济利益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低质量稿件成为漏网之鱼。论文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英文语法错误,严重影响读者阅读。
2020年12月31日,中科院针对OA期刊发布了一份预警名单。虽然饱受国人讨论的期刊并不在名单上,但这也给国内学者敲响了慎选OA期刊的警钟。
令学者不满的不是高昂的费用,而是不胜其烦的推销邀稿模式;让学者担忧的也不是巨大的发表量,而是不受严格把控的论文质量。
该不该选择OA?
分析了这么多开放获取模式的优劣势,那么,科研工作者究竟应不应该选择一个OA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
首先,需要考虑所在高校科研单位对目标OA期刊的认可度,如果该OA期刊不是在高校名单上“榜上有名”,大可选择OA期刊。
其次,也要考虑科研经费是否能支持OA期刊论文相对高昂的文章处理费用。有些科研单位对于在某些OA期刊上发表稿件并不给予经费支持,如果想要发表论文就要自掏腰包。
OA未来可期
许多传统学术商似乎看到了OA巨大的市场前景,已经开始进行改革,逐渐接纳OA,传统学术出版模式转型为混合OA模式,将论文是否选择开放获取的主动权交给作者。
全球五大学术出版商之一的爱思唯尔官方表示,其2600多种期刊几乎都可选择开放获取,其中500余种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4]。
OA期刊不乏优秀的Nature Communication,也有饱受争议的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并不是开放获取模式出现了问题,而是一部分OA期刊抹黑了开放获取。OA想打一个翻身仗,为自己正名,需要所有的OA期刊齐心协力,严格审稿流程、平衡“质”与“量”。
讨论OA时代会不会来临似乎还为时过早。OA还很年轻,OA市场还需要规范,OA期刊也需要时间的磨练。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者需要发表论文的自由,读者也需要阅读论文的自由。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学术发表的革命。
参考文献:
[1]https://oaspa.org/guest-post-the-fully-oa-agreement-an-essential-component-of-a-diverse-open-access-world/
[2]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open-research/about/green-or-gold-routes-to-OA
[3] DOI: 10.1371/journal.pbio.0040157
[4] https://www.elsevier.com/zh-cn/open-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