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从冷板凳到行业高水平期刊,这个为中国学者出专刊的杂志,终于逆袭!

2022-10-10 37558

早前的JACS期刊八卦解读中,材料学的小可爱们留言说到了AM,颇有华山论剑一定要争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之势。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化学与材料学人心中“三大刊”的另一本——AM。


三十年,从候补到主角

如果说有一本高水平期刊,它的面世只是作为另外一本期刊的副刊,会不会觉得很惊讶?

然而三十年过去,曾经的候补队员,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场,并且诞生了庞大的家族,它就是——AM,全名Advanced Materials,简写为Adv. Mat.,中文名称《先进材料》,俗称AM。

f45d72e74de64ee09540c75e314d3c4.jpg
2022年5月5日AM 的期刊封面之一,关于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

1988年,美国跨国出版公司Wiley为了把材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收录进百年老牌顶刊 Angew,于是发行了AM作为Angew的副刊,属于Angew的一部分(像不像正文附带的supporting information?),甚至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刊号

一年半以后终于等来了AM分家,独立之后的期刊带着“助力更好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出版流程,让作者有更好的发表体验,同时也让期刊发展更好”的愿景,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

尽管出身尴尬,创刊时间也是“三大刊”中的“小弟”,但是超过30的影响因子已然成为材料学人心目中绝对的高水平期刊之一。同时还发展了庞大的家族,早已是小编高攀不起的期刊了。

29e6a5e1748438cfc0dd917a9b69b58.jpg
AM家族部分期刊

期刊质量和影响因子,相得益彰

AM上刊登的文章类型以Article为主,也包含Review,Editorial Material以及Early Access等其他类型稿件。创刊初期为月刊,1997改为一年15期,一年后增加到18期,2000年又改为半月刊,从2009年开始每周发行,可见稿件数量的增长之快。

1989年发行第一期论文的时候只有137篇论文,但是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管稿件不多,也没有陷入像JACS那样无人投稿的窘境,每年都在以稳定的速度增长。近五年来的发文量都在1500篇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期虽然刊登了137篇文章,但是当年的总引用次数只有4次,第二年开始便一路高歌猛进,2020年的引用次数已经达到347,260次!其中自引率不超过5%,远低于安全线的25%,AM在这些年的飞跃可见一斑。

50844310fe4f12bd0250335763c089b.jpg
AM在不同年份的年发文量与引用次数

毕竟像JACS那样只靠名声和实力就让人肃然起敬的期刊少之又少,大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是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近十年来,AM的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20年的影响因子已经超过了30,而2021年的预测影响因子更是达到了33。

a2e5063ca9ed6d417178ac5e59d0e94.jpg
AM近十年来的两年影响因子

在2020年的影响因子排名中,AM在所有刊发与材料学相关论文的400多本期刊中位列第10,其中包含Nature以及Science(不包含综述类期刊)。

6e6ab9fc58380eef37be3541479c050.jpg
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而在期刊本身的分区排名方面,不论是JCR(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由汤森路透每年发布)分区还是中科院分区都是毫无悬念的一区。

31cd9d0709e86d683ebd4b324edd33c.jpg

49d158e1aca688aaeea128053365f9b.jpg

AM在JCR(上)及中科院分区(下)中的分区情况

如此高的影响因子和排名,是期刊上文章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正如期刊名所表达的“Advanced”——先进,期刊稿件也的确做到把握前沿问题、引领材料学未来,也难怪有人曾评价:“一篇没有夸大其词的AM,可以开一个小方向”。

发文量第一,中国学者表现亮眼

仅在AM创刊两年后,中国学者就开始在该杂志上崭露头角。1991年9月太原理工大学在AM上发表关于丝光沸石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国内地高校在AM上发表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此后中国学者便开始在AM上大放异彩。

2008年8月,AM为中国出版了一期专刊,报道了中科院化学所在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分子自组装,分子材料和器件等,这也是AM首次为中国科研机构出版学术专刊。

b05b98e9d449fafdc54aa85a0d34185.jpg
AM为中科院化学所发表的专刊

2010年4月,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成立100周年之际,AM再次出版中国专刊,庆祝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此后,还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在AM上相继出版专刊。

96eb050711dc35a7e2fc1cd9ef8da93.jpg
AM为中国其他高校研究所发表的专刊

中国高校能在AM上备受瞩目、专刊不断,离不开中国学者为材料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据统计,从2013年至今,AM上共计发表论文123,06篇,其中高倍引文章1732篇,热点文章34篇。中国高校共发表6233篇,贡献超过一半!高被引文章为1194篇,占比接近70%,热点文章更是达到了32篇,几乎全部都由中国学者发表!

在这些高被引文章中,排名第一的是,2014年德雷塞尔大学Yury Gogotsi教授团队在AM25周年之际发表的关于二维材料的综述,引用次数为2890次。

第二名则是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团队在2015年所发表的关于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论文,引用次数为2381次,是期刊近十年来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研究成果。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AM一直与中国学者保持着非常友好的联系。

ed0d4ef234af085aea2a60135149e64.jpg
北京大学 占肖卫教授

好的研究成果能为新的研究提供思路,AM就是一把材料学领域开拓创新的利器。它的影响因子和文章的引用次数无疑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学者尤其是初入科研的人,什么才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最后,祝愿材料学和化学人都能从AM的文章上获得启发,早发多发AM!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AEIC学术交流中心,作者ZHANG Yu,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e52fc12accdb8f8160bd961f1517d4.jp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