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相继发Nature!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相继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杰课题组、华盛顿州立大学Yong Wang课题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Bruce C. Gates课题组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景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Functional CeOx nanoglues for robust atomically dispersed catalys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出一种“纳米岛”型催化剂,即活性金属原子被隔离在“岛”上,可在各自的“岛”内移动但跨“岛”迁移受阻,突破了传统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进而实现原子的动态限域稳定。
这项研究为突破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未来,通过选择特定材料的载体、“纳米岛”和活性金属原子,有望将该“纳米岛”类型催化剂应用于不同的催化反应。
北京师范大学
2022年10月26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柳卫平、北京师范大学何建军与美国圣母大学Michael Wiescher合作(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Measurement of 19F(p, γ)20Ne reaction suggests CNO breakout in first sta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质的不同的钙生产途径,通过从“热”碳-氮-氧(carbon–nitrogen–oxygen, CNO)循环中爆发,通过对19F(p, γ)20Ne爆发反应的直接实验测量,降低到186千电子伏的极低能量点,报告了225千电子伏的关键共振。
该研究为第一代原始恒星的微弱超新星模型作为观测到的化学丰度特征的来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其中报告的新星、X射线暴、AGB(渐近巨支)恒星和其他恒星点的速率的天体物理意义仍有待于未来的详细研究。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青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