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齐发Science!

2022-10-17 6917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Scienc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


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与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团队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A bacterial phospholipid phosphatase inhibits host pyroptosis by hijacking ubiquitin”的研究论文


81cdbfe1dc34b5aab36afb2cf99f03c.png


该研究从结核真核样效应器中识别炎症、焦亡途径的关键致病调节因子,证明GSDMD介导的焦亡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在宿主抗感染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信息可以提高我们对结核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新型抗结核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清华大学


10月13日,清华大学张兴、吕瑞涛王海东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imultaneous electrical and thermal rectification in a monolayer lateral heterojunction”的研究论文。


1249a302742b0fa7bfe3e86df60b291.png


该研究实现了MoSe2-WSe2单层横向异质结构的电和热同步整流(thermal rectification, TR)。原子薄MoSe2-WSe2异质结形成一个高ON/OFF比高达104的电二极管。同时,异质结二极管在高偏置电压下,在ON状态下MoSe2到WSe2形成了首选的散热通道,TR系数高达96%。


由于局部温度梯度引起的TR效应,在较高的温度下获得较高的导热系数。此外,可以通过旋转单层异质结界面的角度将TR因子从最大值调节到零。这一结果为设计具有增强散热性能的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开辟了道路。


北京理工大学


10月13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团队Science上发表文章“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based porous ionomers for high-performance fuel cells”


该工作的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后张庆暖,通信作者为王博和冯霄,北京理工大学是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ca63355d27d64f8d1ce3c7de23ff795.png


该研究在氢能领域针对燃料电池核心膜电极(MEA)气固液三相界面中离子导通,气、水输运和电催化的问题,首次提出并构筑了适用于燃料电池催化层的多孔共价有机框架(COF)离聚物。多孔框架离聚物(Porous Ionomer)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链状离聚物的束缚,可显著提高催化层的传质效率,大幅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使得铂碳(Pt/C)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燃料电池的峰值功率密度均提高了1.6倍。


本研究还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优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13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88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6304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青塔、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