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主编发表10岁儿子文章,举贤不避亲或私心作祟?

2020-01-20 1404

近日学术圈又来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又一本期刊“火”了!《银行家》杂志主编曾将自己儿子数十篇文章发到了《银行家》杂志上(《银行家》杂志是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主编王奇松本人还刊发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众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也觉得这么稚气的文字不应该出现在专业性这么强的刊物中。

00.jpg

但后续王松奇回应称,“我们的刊物有这个栏目,这是我们的办刊的风格。我没啥解释的,谁写的好,就发谁的。”这一回应态度够“狠”也很强硬,更是引发了不少媒体和网友的热议,新华社也出来评论其“核心期刊岂能沦为主编父子‘自留地’”,认为其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有学术价值的期刊论文发布空间,是胡乱的作为。

当然,此事件今日冲上微博热搜,强烈引起了网友们纷纷发表评论:

“刊物成了自家的菜园子。”

“这作文写的,一股小学高阶作文书的味道”

“近水楼台先得月,别人努力上不了”……

更有网友调侃道:“本人数十篇散文已写好,就差这样一个爸爸了,在线等,年龄不限。”

QQ图片20200115212411.png

从大多网友的评论中也能看出,这种情况确实让人非常来气,毕竟这对很多努力写论文的博士研究生门极为不公平,很多学生早出晚归各种熬夜才拼得一个名额,但是却在“拼爹”面前彻底输掉了,还输给的是一个10岁小男孩,论文输给的竟是小学生散文!

微信图片_20200115165643.jpg

其实在此事件前不久就有一本期刊因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在网上“火”了一轮,现今又出了一本因主编开设“父子集”的《银行家》杂志引发舆论热议,回头看这一年来学术圈发生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如学术挂名、抄袭以及造假等,不得不让人再次思考“学术腐败”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115165858.jpg

根据《Nature》近两个月刊登的复旦大学研究者一篇文章的数据显示,有四百万名的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影响着学术界,可以说是全球最多的国家;科研文章数量占据全球8.2%,但是撤销的论文数量占到了全球的24.2%。

去年轰动学术圈的事不少,前有明星翟天临论文造假,后南开大学曹雪涛涉及论文造假,年底北京科接大学就有一博士因其论文抄袭行为被撤销了博士学位,今年年初一高校在同一篇论文里署名13人,当中还有与论文涉及专业毫不相关的行政人员……为什么学术不端的事件发生概率在上升?究其原因有调查代价高、有学校和知情者袖手旁观、多人合著增多,责任划分不明确等。

微信图片_20200115165910.jpg

针对以上,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如2018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19年6月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对学术界不良的现象做了严格规定,希望能够逐步完善整治学术圈的不良行为,净化学术圈、回归其本来的纯粹。

QQ图片20200115212626.png

除此之外,中国科研界应该要达成学术诚信的共识,对腐败的行为做好定义分类并且规定出制裁的措施,而且惩罚的机制也要严厉,要让其收到法则的约束;

在科技部和社科院的带领下,要在科研机构中建立起诚信制度。社科院也应像科技部一样设立部门来监督学术不端行为,两家机构应促进所有相关者的交流并协调各方意见,以制定和国际规范兼容的可行性规则;

大学和研究机构更适合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当然这也需要外部相关单位的协助。相关措施可以包括任命针对此的观察员职责,以保护举报人和被指控不当行为的当事人,比如可以制定有关的对策。

个人方面,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强化学术诚信的意识,严格自律,彼此之间互相监督,坚守做学术的本心!

依小编看来,总的来说学术腐败的不良现象需要教育部的政策监管,也需要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内部的配合,更需要博士研究生以及导师自身的努力。希望之后学术圈能够少出现此类事件,多一些真实的荣誉,为我国的学术界争光!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