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议:破除“唯论文”、“SCI至上”,重奖国内期刊优秀成果

2020-05-26 2829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5月24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发言中提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今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有关部委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以下为葛均波部分发言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重要支撑,尤需在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程开甲院士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需求、紧跟国家战略,牢固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伟大斗争中。


二是激励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三是激励科技工作者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疫情发生后,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而上,包括“90后”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各尽所长,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应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提携后辈精神,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帮助他们牢记使命、加强协同、成就事业。


四是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近年来,一些束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应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进一步补齐科研管理短板,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激励力度,提升科技工作者获得感,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作用,把科技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


重奖国内学术期刊优秀成果


SCI指标在国内被不断夸大、滥用,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


葛均波说:“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成为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这种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的体制,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应当加大力度严惩贩卖医学论文的行为。”


另外葛均波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异化。”他建议,加强对现有已初步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进行全面支持,包括资金、人员编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奖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并鼓励科技工作者将优秀文章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传播。


而要让更多科学家将论文投在国内期刊上,首先需要严格规范国内期刊的出版,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扶持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提倡国内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进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