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呼内行!111 名男性患宫颈癌,22 名女性患前列腺癌?迷惑论文又来了

2021-02-28 2287

订阅号banner.gif


学术打假又双叒叕来了!


前几天,国际职业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Bik发布了一条推特,称:“山东省立医院与柏林大学合作发表的有关膀胱癌的论文数据与一篇有关前列腺癌的论文数据高度重合,且后者数据中竟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为女性。”


1.png


我们先不论女性是否有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但正如Bik所吐槽的:“诚然,男性也可以患乳腺癌,同样的女性也可以患前列腺癌,但在一些论文中,被纳入研究的前列腺癌患者在男女比例竟然十分均等,这或许不太正常。”


2.png


Bik怀疑,这很有可能是论文工厂代笔的产物。


同时,国内也有医生学者表示:“这种情况大概率是买了同一家中介的论文,用相同的数据包装成不同的论文,属于学术造假。”


众多网友纷纷疑惑:如此“不谨慎”的论文,到底是怎么通过期刊编辑的审稿的?


可别说,还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你就懂了......


这篇论文正是发表于“声名远扬”来自意大利的SCI期刊《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这个期刊曾多次被曝陷入论文工厂的造假风波,被质疑为“论文灌水重灾区之一”。在2020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中,该期刊也被纳入医学领域高风险预警名单的第一位。


3.png



“论文工厂”为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数据相同、图表相同等一批又一批来自“论文工厂”的问题论文并不少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医学论文造假一方面是来自晋升职称的需要,是“制度所迫”;另一方面则是出自“侥幸心理”。



在职医生既要忙临床,又要写论文,身心俱疲,根本没有时间做项目研究。于是,有部分人开始“寻找偏方”,委托第三方个人或机构帮忙做实验,数据、结果等,甚至,连写稿、投稿均委托第三方帮忙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灰色的“一条龙”论文服务产业链自然是办的红红火火,且越来越专业化、组织化。但可想而知,这些出自“论文工厂”的粗制滥造的论文产物,其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寥寥无几。


微信图片_20210228231038.png



如何破解“学术造假”困局?


学术乱象和造假乱象,都极大损害公众对学术圈的印象。这可能会让一些本来可能有志投向科研事业的有志青年寒了心。


那么,想要杜绝这样的造假乱象,我们需要提高造假门槛,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撤销其学术奖励、荣誉称号,做辞退或解聘的处罚。


早在2020年2月,科技部也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我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我们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学术质量与学术内涵的提升也需同步加强。



在打击学术造假的这件事情上,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版权申明:文章参考素材综合自丁香园、医学界,由艾思学术整理撰写,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微信图片_20210228014922.pn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