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区表负责人Nature发文回应质疑:中国期刊评级体系经得起检验!

2025-07-24 3750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7 月 15 日,中科院分区表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在Nature通信栏目发表题为:“China'sjournalranking system standsup to scrutiny 中国期刊排名系统经得起推敲 ” 文章,回应此前中国学者赵宇鑫在 Nature 发表的“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质疑中科院分区表的文章。


杨立英认为:“该文章逻辑跳跃,将对该工具的批评与中国整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批评混为一谈。”并称:“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但以偏概全、随意随性的指责有害无益。”

640 (5).jpg

2025年5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赵宇鑫在Nature 发文对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 2025 年中科院分区表提出了质疑。文中称,有证据显示,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迎合中科院排放弃那些被“降级”的期刊,从而满足晋升和评价要求。但这次分区,使得一些国内期刊在这次中科院分区中被“提级”,而被领域内广泛认可的国际期刊却遭到降级,被质疑"升内降外",这让那些把论文发表在后一种期刊上的学者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中处于不利局面。


对此,杨立英发文回应如下:


《Nature》的这篇观点文章从我们团队研制的期刊分区表(简称“分区表”)切入,对中国科研评价体系提出关切。但这篇文章将对“分区表”这种评价工具的批评与对中国整个研究评价体系的批评混为一谈,这在逻辑上是牵强附会的。

尽管“分区表”被少数单位简单地拿来评价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但它本质上还是评价期刊的工具。“分区表”有20多年的专业研究基础,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独特的指标和成熟的数据分析技术,得到了全球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出版商的广泛关注。

仅仅依靠论文引用数据进行科研评价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过时。2018年,中国政府启动相关改革,更加重视成果的质量水平、转化应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机构和人才进行国际专家评估也得到广泛采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接近95%的高水平论文,说明国外的期刊远没有被低估。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化的空间。但以偏概全、随意随性的指责却是有害无益的。

对此,你怎么看?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