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系主任、不当副院长”,高校教师“拒官潮”


以往在高校界,这条“规则”似乎一直管用:只要教学科研表现出色,总会有人推荐你“进步”,成为系主任或副院长,既能优先申报项目,又能分配资源。
但最近一两年,这个似乎自带吸引力的“高层岗位”开始遭遇冷淡。“高校教师拒当副院长”的话题,更是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
有教师坦言,自己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拒绝了领导邀请。也有人透露当了7、8年副院长,最终还是辞了。
不少教师的理由很贴近现实:宁愿泡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安安静静教书、干科研,当个普通老师,活得通透自在。
与此同时,某平台上的评论显示:一旦提到系主任位置,教师群中常流传这样的吐槽——“一周几次会要开,教学考核、排课安排、学生投诉、专业建设等事务全在系主任身上压,一句话,很忙。”
于是,“抢破头的官位”不再受欢迎,管理岗正在悄然遇冷,这一变化反映了教师职业期待的新平衡,更多人愿意优先选择学术发展路径。
为何主动“退位”
那么,教师为何越来越拒绝担行政岗位?我们或许能从以下几类解释中找到答案:
碎片化行政任务干扰科研:一位高校教授在平台发帖称,自己不想早早被绑在行政岗位上;人力、物力有限,即便出任副院长,也往往“无实权”,项目资源未必更优。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也反馈科研进展严重受阻。
一些评论指出,这条晋升路径可能成为迈向学术“拦路虎”。
职责繁重却无权决定:系主任要负责排课、毕业实习、处理学生投诉、教学评估……但却没权限,也没财权。类似岗位,看似权威,实则常常“拿刀切雷”。
学术身份优先:有观点认为教师群体分三类:一个是追求学术成就、想成学术“名人”的学术型;一个是对职位无太大野心、安于教研工作的“躺平型”;还有一个是真心想走仕途、担任管理职的“仕途型” 。当下,学术型和躺平型倾向更加明显。
结构性困境显现
在“去行政化”与“教师学术发展优先”理念推动下,一些系统正在探索减少教学科研与行政之间的冲突的路径。
例如上海多所部属高校试点“去行政级别”,院长、系主任这样的岗位归入教师序列,执行与学术身份更协调。
无论是政策制度,还是教师选择,似乎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管理服务学术,而非学术服务于管理。
从“谁都抢着做系主任”到“越来越多教师主动拒官”,这种转变反映出高校职业生态的变化:教师不再盲从职务的表象,而是更关注时间、自由和职业成长。
无论教师选择继续走晋升路径,还是坚守学术阵地,他们的诉求并不相同,但都值得理解。
不再自动“升官”,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高校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