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暗藏风险?Science子刊:这种代糖或是脂肪肝的隐形推手
2025-11-28
3866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MAS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着全球约30%的人口,也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类型,我国有超过1.5亿患者,其与代谢综合征、肥胖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MASLD的发生与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然而,这种关联背后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近日,华盛顿大学在" Science Signaling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Intestine-derived sorbitol drives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gut bacteria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在正常的情况下,肠道菌群能够有效降解山梨糖醇,一旦山梨糖醇摄入过量或菌群失衡,山梨糖醇会转移到肝脏,通过激活特定代谢通路,促进脂肪合成与堆积,从而增加MASLD的风险。

图:论文截图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成年斑马鱼模型,通过抗生素处理、代谢组学、同位素追踪等技术,分析了肠道菌群在调节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山梨糖醇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结果发现,通过抗生素处理,清除斑马鱼肠道菌群后,即使正常饮食,斑马鱼也会在7天内快速出现肝脏脂肪变性,发展出脂肪肝。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肠道细胞会将饮食中的葡萄糖转化为山梨糖醇,而在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会降解山梨糖醇,当菌群缺失时,山梨糖醇会转移到肝脏并累积。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肝脏中,山梨醇被转化为果糖-1-磷酸,激活葡萄糖激酶,增强糖酵解,促进肝糖原和脂肪合成。
此外,使用抑制剂证实,抑制山梨糖醇生成,或重新植入能降解山梨糖醇的细菌,均可有效预防或逆转脂肪肝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即使肠道菌群正常,过量摄入山梨糖醇也能诱导肝脏脂肪变性,类似于清除肠道菌群的效果。

过量摄入山梨糖醇促进脂肪肝(图:论文截图)
研究指出,肠道菌群通过降解山梨糖醇来降低脂肪肝风险,过量摄入山梨糖醇可能会增加脂肪肝风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尤其是增加能够降解山梨糖醇的细菌,可能成为治疗脂肪肝的新策略。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调节肝脏代谢中的新机制,为开发基于肠道菌群的MASLD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还提醒,过量摄入山梨糖醇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126/scisignal.adt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