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博士团队2025年系列研究成果:以纳米材料驱动多模态精准检测新格局


在精准医疗与智能诊断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纳米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特性与生命体系的复杂信号高效耦合,构建出灵敏、便携且具多模态识别能力的检测平台,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的焦点。2025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林晓东博士团队围绕“纳米材料智能响应机制与多模态传感体系构建”持续开展创新研究,建立了一条从代谢识别、病原检测到外泌体数字分型的系统技术路线。团队以材料设计为驱动,以微流控与光学信号集成为手段,探索了纳米尺度反应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衔接路径,为新一代精准医疗检测提供了跨尺度的解决方案。
在基础研究方面,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Metabolism-Driven Colorimetric “Read-to-Answer” Sensor Array for Bacterial Discrimina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菌代谢特征的可视化“读即所得”传感阵列。研究利用不同细菌对过氧化氢(H₂O₂)代谢速率的差异,调控金离子的自组装反应,使细菌代谢信息直接转化为颜色信号。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RGB信号进行判别,该系统实现了对七种临床细菌的100%准确识别,并能精准评估抗生素耐药性(AST准确率达97.6%)。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代谢—信号—识别”的直接耦合,将生物代谢活动可视化,为无仪器化、低成本感染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在应用拓展方面,团队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发表了**《A Prolong Glow-Type Chemiluminescence Platform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and Photothermal Inac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该研究构建了化学发光与光热协同的病原检测与灭活平台,采用Fe₃O₄@抗体纳米颗粒实现大肠杆菌的高效捕获与磁分离,同时利用Cu₂₋ₓSe纳米材料催化产生稳定的长余辉化学发光信号,检测灵敏度达1 CFU/mL。在近红外光照下,体系可实现99%以上的光热灭活效率,从而完成“检测+处理”的一体化闭环。这项成果在病原体精准诊断与术后感染防控中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此外,团队在《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发表了《Portable Dual-Mode Microfluidic Sensor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PA on Chip》,研发了基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双模态检测平台。该系统利用碳量子点(CDs)与铕金属有机框架(Eu-MOF)复合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细菌孢子标志物二吡啶羧酸(DPA)实现红光增强、蓝光猝灭的比率响应,检测限低至0.04 μM;同时具备过氧化物酶样催化活性,可实现10 μM级的比色检测。结合智能手机RGB信号分析,该平台可在现场实现低成本、便携式多信号检测。
在临床转化方向,团队在《ACS Sensors》发表了《Digital Profiling Subpopulations of Cancer Cell-Derived Exosomes via Aptamer-SERS Nanotags on a Wafer-Level Micropillar Array Chip》。研究构建了基于晶圆级微柱阵列的外泌体数字表型分析平台(WLM-Exo),通过在金表面构筑脂质锚定层实现外泌体的普适捕获,并结合适配体修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纳米探针,实现单囊泡级别的高分辨检测。该平台检测限达1.17粒子/μL,可同时实现多标志物同步分型,为癌症外泌体的异质性研究及个体化诊疗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体来看,林晓东博士团队的系列研究以纳米材料为核心,贯穿了从分子识别、能量转换到信号读出的完整逻辑链,展现出“材料创新—信号集成—生物应用”的系统化科研思路。这些成果不仅拓展了纳米功能材料在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边界,也为构建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的精准医疗检测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