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瓣花育种瓶颈!上海师大张辉团队创制出极具观赏性的“花中生花”型重瓣矮牵牛

2025-07-16 3967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瓣花因其层层叠叠、饱满华丽的花型和稀缺性,历来是花卉育种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花中生花”型重瓣花,其中心不断生长出新的花器官,具有更强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在园艺市场尤为稀缺。根据经典的ABC花器官发育模型,C类AGAMOUS(AG)基因特异调控雄蕊与心皮的形成,同时调控花分生组织的终止发育过程(floral determinacy)。当AG基因完全功能缺失时,雄蕊将转化为花瓣,心皮转化为新的小花,从而形成“花中生花”型的重瓣花。然而,由于大多数植物中存在两个功能冗余的AG类同源基因,导致通过自然突变或诱变手段获得功能完全丧失的材料极为困难。此外,由于重瓣花中雄蕊和心皮发育异常,也难以通过杂交手段将该性状转移到其他

品种。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辉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10.5)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creation of decorative double-flowered petunia through CRISPR/Cas9-mediated simultaneous editing of PMADS3 and FBP6 gen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CRISPR/Cas9多位点编辑技术,精准敲除了矮牵牛中两个功能冗余的AG同源基因——PMADS3和FBP6,不仅让雄蕊转变成花瓣,还打破了花分生组织的程序性终止,在雌蕊位置长出新的花器官,最终创制出具有典型“花中生花”结构的重瓣矮牵牛,展现出极高的观赏性。

640 (3).jpg

为了同时高效编辑PMADS3与FBP6基因,本研究在传统双子叶基因编辑载体基础上,引入了再生因子GRF4-GIF1元件,并在GRF4的miR396结合序列引入6个同义突变用于进一步增强表达,从而构成出增强型双子叶基因编辑载体eDGE1 (enhanced dicot genome editing 1)。利用tRNA系统将两个分别靶向PMADS3与FBP6的sgRNA同时克隆至eDGE1载体,并将其转化入实验室常用品种W115(Mitchell)中。结果显示,在W115中,FBP6的编辑效率达100%,其中纯合或双等位突变率为43.75%,杂合/嵌合突变率为56.25%;PMADS3的编辑效率为37.50%。获得的编辑株系#4(PMADS3基因型为WT/+1 bp,FBP6基因型为-1 bp/-4 bp)和#12(PMADS3基因型为WT/+1 bp,FBP6基因型为-1 bp/-1 bp)的花药均发生了明显的瓣化,并伴随柱头结构异常。这表明,FBP6的单基因突变可使雄蕊瓣化,形成典型的重瓣花。

640 (4).jpg
图1.靶向编辑PMADS3与FBP6基因在矮牵牛W115中形成弱重瓣花表型

进一步将该载体转化商业化品种Mirage Rose,共获得 120 株阳性植株。基因型检测显示,PMADS3的编辑效率为 55.83%,其中 10.00% 为纯合或双等位突变体;FBP6 的编辑效率为 85.00%,其中 74.17% 为纯合或双等位突变体,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纯合/双等位突变的效率为 3.33%。在株系 #40(PMADS3基因型为WT/+1 bp,FBP6基因型为-2 bp/-2 bp)、#46 (PMADS3基因型为+1/+1 bp,FBP6基因型为-6 bp/-6 bp)和 #105(PMADS3基因型为+1/-1 bp,FBP6基因型为-1 bp/-3 bp)中,植株形态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但均表现出明显的雄蕊瓣化现象。其中, #105 的瓣化花瓣最大,#40 最小;三者心皮均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新的花器官,尤其#105在花中央形成了一个结构清晰、花型饱满的“新花”,展现出典型的“花中生花”重瓣表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qRT-PCR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基因编辑效果:与野生型相比,PMADS3在#40、#46和#105中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约79.14%、97.66%和98.02%;FBP6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97.00%、96.55%和89.51%。
640 (5).jpg
图2.在Mirage Rose中同时靶向编辑PMADS3与FBP6创制丰富的重瓣花

由于重瓣化导致正常结实能力受限,该研究通过扦插方式对编辑植株的性状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有通过营养繁殖获得的新植株均完整保留了母体的重瓣特征,未出现性状分离或退化现象,表明该重瓣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稳定传代,

640 (6).jpg
图3.基因编辑重瓣矮牵牛通过扦插繁殖保持性状稳定性

为进一步探究重瓣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人员对#105及其野生型对照在不同花器官中基因表达进行了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与前述 qRT-PCR 分析结果一致,FBP6和PMADS3基因在雄蕊/心皮组织中高表达,而在瓣化组织(包括雄蕊转变成的花瓣及雌蕊位置新的小花)中,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野生型的 6.43%(FBP6)和 3.83%(PMADS3)。A类基因(FBP29、AP2 和FBP26)在野生型花瓣中表达活跃,其中AP2表达量最高,但在雄蕊和心皮中的表达极低或几乎不可检测。在#105中,A类基因在花瓣中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相近,而在瓣状器官中均表现出显著上调,提示其参与瓣化结构的形成。对于B类基因(TM6、GLO1、GLO2和DEF),除TM6外,其余基因(DEF、GLO1和GLO2)在野生型中于花瓣及雄蕊/心皮中均有表达,花瓣中表达水平略高。而在#105中,它们在瓣状器官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接近或达到花瓣水平,支持其在雄蕊瓣化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TM6在野生型中主要在雄蕊/心皮中表达,在花瓣中表达较弱,而在#105中其在瓣状器官中的表达显著下降,接近花瓣表达水平,进一步支持其表达变化与器官命运转化相关。

640 (7).jpg
图4.野生型与基因编辑重瓣矮牵牛中 ABC 类花器官发育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进一步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研究者发现FBP6与PMADS3具有最高的共表达相关性,表明它们在花器官发育中的紧密协同作用。此外,WGCNA还鉴定出多个与PMADS3和FBP6高度共表达的 MADS-box 家族转录因子成员,包括B类基因TM6,以及此前未在重瓣调控中报道的AGL19 和 MADS9,提示它们可能参与调控花决定性及瓣化过程,为后续创制重瓣花品种提供了新的潜在分子靶点。

本研究不仅突破了“花中生花”型重瓣矮牵牛育种的技术瓶颈,也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花卉种质创新中的巨大应用潜力,为我国花卉种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关键技术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薛迎双、副教授汪冲和硕士生葛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生路双、段雨声、洪政以及本科生倪静参与了该工作,张辉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计划(2024-02-08-00-12-F00007,K2023002)及崇明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21CNKC-02-02)资助。

张辉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及应用,在水稻和多种花卉(如百合、矮牵牛、香豌豆等)中建立了高效基因编辑体系,为我国花卉种质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