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院士后,颜宁发表首篇文章

2023-12-05 34440
2023年11月30日,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团队Channels 在线发表题为“A structural atlas of druggable sites on Nav channels”的综述文章,该综述将概述Nav通道结构药理学的最新进展,包括配体结合Nav通道的结构图谱。这些发现为未来的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938f6c25cb25a61eb149ed4e40d5a73.png

参考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336950.2023.2287832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颜宁当选院士后,发表的首篇文章。


颜宁院士: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

很多媒体对颜宁的报道,对她的学术成果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高产。只说她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就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平均每年2篇。大家开玩笑说颜宁“在CNS发文章如同灌水”。

为什么颜宁如此高产?网友有总结:高智商,从小就是学霸;超勤奋,每天泡在实验室14—16个小时;有科研热情,她眼中的蛋白质晶体比钻石更美丽。不过,颜宁自己很谦虚,她表示:做实验,无他,唯手熟尔。

在《成为科学家》这本书里,讲到了颜宁做实验的细节,我们可以从中窥到高手做事的方法论。

第一,规范化动作。

颜宁观察老师施一公做实验,发现老师不只是流畅,而且每个动作特别规范:换移液器枪头的时候总是按特定的顺序,连给标签纸折角都有特定的方法。

施一公告诉颜宁:“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手脚’,都是为了避免瞬间分心可能造成的失误。有时,很可能是一个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小失误,会导致整个实验前功尽弃。”施一公强调说:“不是我们实验做得快,而是我们犯的错误少,弯路走得少。”

后来,颜宁在自己带学生做实验时,同样要求规范化。每个实验都是颜宁先做一遍,演示规范动作,然后看着学生再做一遍,指出他们的问题。

第二,头脑预演。

这一招是颜宁从一位师姐那儿学到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在头脑里预演一遍第二天要做的实验,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的细节和容易出错的环节。这样提前过一遍之后,第二天实验的效率会高不少。

第三,通过大量练习,培养科学直觉。

“科学直觉”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大量实验训练的结果。颜宁每天泡在实验室14—16个小时,自己不做实验的时候,就观察别人做实验;不实际动手做实验的时候,就在头脑中预演实验。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内化,才会有凭借科学直觉灵光乍现的时刻。

第四,如果可以攀珠峰,就不去爬玉龙雪山。

2013年,颜宁决定停止手上项目,去专攻膜蛋白领域的经典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这是前辈科学家们努力了50年都没做出来的成果。

对此,同行和她的学生都不理解。颜宁是这么对她的学生说的:我理解你,做昆虫蛋白,三关已经过了两关;而做人源蛋白,需要从第一关开始打。但是,你做昆虫蛋白,就算全部通关了也就到6000米的地方;而做人源蛋白,你有机会直接登顶珠穆朗玛峰。有能力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不应该去爬玉龙雪山。

仅仅过了一年,颜宁团队就解析出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称赞这项成果是“伟大的成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纳德·卡巴克说颜宁“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泛泛之范、单分子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学术写作,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