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硕士生共同一作发Nature!还是领域内首篇研究!


5月24日,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al basis of amine odorant perception by a mammal olfactory receptor”,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研究团队揭示了II类嗅觉受体mTAAR9识别4种内源性胺类配体(苯乙胺,二甲基环己胺,尸胺,亚精胺)并与下游Gas及Gaolf蛋白偶联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揭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分子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为靶向嗅觉受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投稿时间来看,这是人类认识哺乳动物嗅觉识别文章第一篇。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郭璐璐、副研究员朱孔凯,山东大学特别资助类博士后程杰、陆燕,硕士研究生连硕和柳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媛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杨帆教授、徐云飞教授,李乾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连硕是由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和齐鲁医院徐云飞教授联合培养。
孙金鹏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微环境药理学,系统性研究了膜受体感知微环境并调控生理功能的机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x6),Science(封面),Cell(封面),Cell Metab,Nat Chem Biol(x2),PNAS(x5),Nat Commu(x6)等知名杂志发表70余篇。该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基金委重点基金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综上,该研究为探索嗅觉受体识别配体的结构和分子机制开创了新途径,也促进未来靶向嗅觉受体的药物候选分子研发。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06-4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山大新媒体工作室、科研大匠,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