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再出“退学警告”!25名研究生拟被清退,大学“混日子”一去不返?

2020-11-12 7539

近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公告: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武汉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相关文件精神,拟对25名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640 (3).png

图源: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据悉,高校清退事件今年已并非第一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均纷纷发布了退学或学籍分类通知,今年已有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学生被清退的原因,主要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论文未过关”、“主动申请退学”等方面….



 为何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分流淘汰制?


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从约80万人增加到11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更是达到了300万人。然而,数量≠质量,与外国教育的高淘汰率相比,我国人才培养“严进宽出”的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长时间缺课、无视校规、论文抄袭等现象屡屡出现,研究生教育培养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文件,明确要严格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对研究生考核做全面筛查,将不适合做科研的同学尽早分流退出,不再将毕业论文答辩作为唯一的考核!


640 (4).png

图片来源:教育部网站



 分流淘汰制可能引发怎样的趋势?


教育部多项文件的出台,研究生分流淘汰制的逐渐落实,对于整个学术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6405.png


对于导师而言。

在选择研究生时,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会做出更为理性判断与选择。毕竟,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科研,提前做好“把关”,对于师生双方都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对于学生而言。“混学位”已成为过去式。

压力变为动力,督促学生对待学业必须认真负责,同时也能够提醒学生在选择读研时作出更加仔细的考量。


对于高校而言。

分流淘汰制不止是对学生,对导师的筛选标准也将同步提高。也只有师生资源同步提高,才能使学术质量不断加强。



 我们应何如面对分流淘汰制?


面对分流淘汰制,备考或在读研究生应当怎么面对?在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640 (5).png


1、明确考研目的,选好研究方向。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目标,而不是为了“混毕业”“求高薪”等原因而选择考研。同时,在研究方向和导师选择上,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认清自我优势,谨慎做出选择。


2、变压力为动力,保持积极心态。

做科研不是一件简单易成的事情,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挫折,应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要么保持热爱的前行,那么懂得取舍,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3、夯实基础,多发paper

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多阅读文献,多交流思考,夯实理论基础,并逐渐形成自己的idea去写论文,尽可能地多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成果。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必然之路,也是对个人学习成长的负责。只有把好“出口”使大学“严进严出”成为常态,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版权申明:本文素材综合自募格课堂、丁香医学生,文章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