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会议论文后面还要加致谢吗
2025-11-18
34
在学术论文的严谨框架内,致谢部分似乎是一个略带温情的角落。它不像摘要、引言或实验部分那样有严格的规范,却又真实地承载着研究者对各方支持的感激。对于许多初次向EI、CPCI等国际会议投稿的作者来说,论文主体完成后,是否需要在文末郑重地加上一段“Acknowledgements”,常常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特别是在追求简洁高效的会议论文格式中,它是否显得多余?本篇艾思科蓝小编就为大家介绍“EI会议论文后面还要加致谢吗”。
一、致谢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致谢并非论文的装饰品,而是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研究都难以仅凭一己之力完成,它可能获得了基金项目的资助,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或离不开实验室同门的协助。在EI会议论文中添加致谢,是对这些实质性帮助的正式记录和公开鸣谢,体现了研究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感恩之心。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这一惯例,将其视为研究者应有的责任。
二、需要致谢的对象有哪些
具体而言,需要感谢的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资金提供方,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规范的致谢是项目结题的要求,也是对资助机构的尊重。二是指导老师或学术顾问,他们的方向性把握和关键建议对研究至关重要。三是提供过帮助的同行,比如参与讨论、协助实验、提供数据或提出修改意见的同事、同学。四是对论文语言进行润色的个人或机构,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作者尤为重要。此外,有时也会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三、EI会议的具体要求是首要依据
尽管致谢具有普遍意义,但最终决定权在于你所投稿的EI会议。每个会议都会提供详细的作者指南或论文模板,这是最高准则。在动手写作前,务必仔细阅读这些官方文件。有些会议可能对致谢部分的格式、位置甚至字数有明确限定;极少数情况下,为了实行双盲审稿,会议可能要求初稿中不得出现任何可能暴露作者身份的信息,这时致谢需要暂时移除,待论文被录用后再添加。因此,严格遵守会议的具体要求是首要原则,这能避免因格式问题导致的退修或拒稿。
四、致谢的写作要点与分寸感
如果会议允许并鼓励添加致谢,那么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与专业性。致谢语言应简洁、诚恳,避免过度抒情或使用夸张的词汇。重点在于清晰地陈述获得了何种帮助,而非发表个人感慨。例如,与其写“衷心感谢我伟大的导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如写成“感谢XXX教授在研究方向与论文结构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要确保获得被感谢者的同意,特别是当提及基金项目时,项目编号和名称必须准确无误。一份得体的致谢能为论文增添严谨、专业的色彩。
可见,为EI会议论文添加致谢,不仅不是多此一举,反而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实践。它根植于学术诚信,服务于规范要求,并传递着合作精神。作者在完成核心内容后,应依据会议指南,用专业而真挚的语言,为那些支持研究工作的力量留下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