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必须通讯作者投吗

2025-10-30 46

SCI论文发表的过程中,作者署名和投稿人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论文的顺利评审,也直接影响到每位贡献者的学术权益。许多初次接触SCI投稿的研究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常常会对由谁来提交稿件感到困惑。一个普遍存在的疑问是:投稿是否必须由通讯作者来完成?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期刊的具体政策、团队内部的协作方式以及通讯作者的角色定位。本篇艾思科蓝小编就为大家介绍“SCI必须通讯作者投吗”。


SCI必须通讯作者投吗


一、通讯作者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要理解投稿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通讯作者在学术出版中的核心角色。通讯作者,通常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或核心指导者,比如导师或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她承担着与期刊编辑部进行全程沟通的重任。这包括在投稿前处理所有行政流程,如填写投稿系统信息、上传稿件文件、推荐审稿人等。在稿件进入评审阶段后,所有来自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要求、录用通知等,都会直接发送给通讯作者。此外,通讯作者还需要负责稿件的最终校对、支付相关费用(如版面费),并在论文发表后,作为长期的公众联系人,解答读者提出的学术问题。因此,通讯作者是论文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官方桥梁。


二、期刊投稿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


现代SCI期刊普遍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如Editorial Manager、ScholarOne等。这些系统在设计上,通常会将“投稿人”和“通讯作者”设置为两个独立的角色,但允许他们由同一个人担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种常见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投稿人就是通讯作者本人。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通讯作者用自己的账户登录系统,完成所有投稿步骤。第二种情况是,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比如第一作者或合作者,代为进行投稿操作。投稿人登录自己的账户,在系统中填写信息时,会明确指定另一位作者(通常是导师或项目负责人)为通讯作者,并准确填写其邮箱地址。系统随后会向该邮箱发送确认邮件,通讯作者通过邮件中的链接确认身份和职责后,投稿流程才正式完成。从这个流程看,期刊系统本身并不强制要求投稿人必须是通讯作者。


三、团队协作与权限委托的考量


虽然技术上允许非通讯作者投稿,但这在实践中往往是一种权限委托行为,最终的责任主体依然是通讯作者。是否由通讯作者亲自投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团队内部的工作习惯和信任关系。例如,在许多课题组里,导师(通讯作者)由于行政事务繁忙,可能会将投稿的具体操作委托给熟悉流程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第一作者)来完成。这样做提高了效率,但前提是通讯作者必须对此知情并授权。投稿人需要极其谨慎地填写所有信息,特别是通讯作者的邮箱,确保其绝对准确。如果由不熟悉情况的学生自行操作,误将通讯作者信息填成自己,会导致后续所有关键邮件(如审稿意见、录用通知)无法送达真正的负责人手中,可能引发严重延误甚至撤稿。


四、何种情况强烈建议通讯作者亲自投稿?


尽管委托投稿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由通讯作者亲自完成投稿是更为稳妥和推荐的选择。当团队是首次向某个期刊投稿,或者团队成员对投稿系统不熟悉时,通讯作者亲自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问题。如果论文涉及敏感的伦理问题、复杂的作者署名争议或重要的基金声明,通讯作者作为最终责任人,亲自把控投稿信息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顶尖或审稿流程极其严格的期刊,由通讯作者直接负责投稿,也能向编辑部展示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负责态度。


因此,回到最初的问题“SCI必须通讯作者投吗?”,答案是否定的,期刊系统本身并不强制。但毫无疑问,通讯作者是投稿过程的最终责任核心。无论是谁在点击“提交”按钮,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并顺利与期刊编辑部建立联系,这份核心责任始终由通讯作者承担。明智的做法是,团队应在投稿前就明确分工,如果选择委托投稿,必须做好双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