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CI可以不加通讯吗

2025-10-21 35

投稿SCI可以不加通讯吗?最近在帮助学弟学妹修改论文时,一个学弟很认真地问我:“师兄,我们这篇论文,能不能不标注通讯作者,就几个并列作者投出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SCI投稿中一个非常实际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很多初次投稿的研究生,甚至一些年轻导师,可能都对“通讯作者”的角色和必要性存在疑问。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在向SCI期刊发起的这场“冲刺”中,我们是否可以省略通讯作者这个角色。


投稿SCI可以不加通讯吗


一、通讯作者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在探讨是否可以“不加”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通讯作者究竟是做什么的。通讯作者,顾名思义,是这篇论文对外通讯联络的负责人。他/她不仅仅是邮箱的提供者,更是论文投稿前后所有事务的法定对接人。从在线投稿系统的操作、与期刊编辑就审稿意见进行漫长而细致的沟通、负责支付版面费(如果适用),到论文发表后接收来自全球同行的问询和学术交流,所有这些担子都落在通讯作者肩上。可以说,通讯作者是论文的“终身责任人”,其信誉与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绑定。


二、期刊的硬性规定:通常不允许


对于“投稿SCI可以不加通讯吗”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以。你可以将SCI期刊的投稿系统想象成一个严谨的行政流程。在提交稿件的最终环节,系统会强制要求你指定至少一位作者作为“Corresponding Author”。这个字段是必填项,如果空着,系统根本无法完成提交。期刊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为了明确责任主体。想象一下,如果一篇论文出现问题需要撤稿或更正,期刊却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负责人,这将会造成多大的管理混乱。因此,从技术和规则层面看,不标注通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特殊情况下的模糊地带


尽管规则严格,但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比如,在某些极为注重团队平等贡献的学科或研究小组,他们可能会尝试所有作者共同作为通讯作者。有些期刊或许允许标注“共同通讯作者”,但这通常有数量限制(如最多两位),并且需要向编辑说明理由。另一种情况是,当第一作者已经独立(例如已是博士后或助理教授),且完全有能力负责所有后续事宜时,他/她可以同时担任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但这并非“不加”通讯作者,而是角色合并。纯粹为了回避责任或简化流程而选择“不加”,是行不通的。


四、不加通讯作者可能引发的风险


假如真的存在某种方式绕过了系统检查,或者向编辑申请不加通讯作者,这会带来一系列风险。最直接的是沟通效率低下。编辑的邮件应该发给谁?审稿人的犀利问题由谁统筹回复?如果多位作者意见不一,谁有最终决定权?这种混乱会严重拖延审稿进程,甚至导致编辑对论文团队的严谨性产生负面印象。从长远看,通讯作者的身份也是一种学术信誉的积累。放弃这个位置,意味着放弃了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一部分学术认可和责任担当,对于导师或项目主持人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五、更务实的考量与建议


所以,当我们思考“是否可以不加”时,或许应该将问题转变为“应该如何正确设置通讯作者”。对于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通常将导师设为通讯作者是合理且负责任的做法,这既能利用导师的经验应对学术审查,也符合学术惯例。如果是合作论文,则应事先在团队内部明确沟通,确定最合适的通讯人选,避免日后纠纷。投稿前,仔细阅读期刊的“作者指南”永远是关键一步,了解其对通讯作者的具体要求。


归根结底,通讯作者制度是维系学术出版秩序的重要一环。它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标签,而是责任、信誉和沟通的集中体现。在追求学术成果的道路上,清晰地界定并承担起这份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