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需要递交数据吗

2025-10-21 29

SCI投稿需要递交数据吗?最近在帮师弟修改论文,准备投一个还不错的SCI期刊。他忙活了半天,突然很紧张地问我:“师兄,投稿的时候是不是必须得把所有的原始数据都交上去啊?万一审稿人要,我们没给,会不会直接被拒?”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自己第一次投稿时的情景,当时我也是满脑子问号,既怕不给数据显得不专业,又担心交多了出问题。相信很多初次接触SCI投稿的研究者,都会有类似的困惑。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聊聊SCI投稿中关于数据递交的那些事。


SCI投稿需要递交数据吗


一、 政策因期刊而异,务必仔细查看指南


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没有统一答案。是否递交数据、递交哪些数据,完全取决于你目标期刊的具体规定。目前,大部分高水平SCI期刊,尤其是在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倾向于要求作者公开研究数据。你可以在期刊官网的“作者指南”或“投稿须知”板块找到详细说明。常见的政策有以下几种:


1.  强制要求:期刊明确要求稿件被接收前,必须将相关数据上传到指定的公共数据库(如GenBank, GEO, Dryad等),并在文中提供存取编号。


2.  鼓励或推荐:期刊建议作者共享数据,但并非强制性的硬规定,不过共享数据可能会作为稿件评审的加分项。


3.  根据情况而定:某些期刊可能只要求对论文结论至关重要的核心数据需要公开。


因此,投稿前花时间仔细研读期刊指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 需要递交什么样的数据


如果期刊要求递交数据,也并非意味着你要把实验室记录本扫描件或者数GB的原始视频文件全部打包发送。通常,需要共享的是那些能够支持论文中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可供他人验证和重复实验的数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  原始数据集:例如,基因测序的原始数据、临床试验的匿名化个体数据、实验测量的原始读数等。


2.  处理后的数据:用于生成图表和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比原始数据更易于他人理解和再利用。


3.  代码和脚本:如果研究涉及复杂的计算分析、统计模型或自定义算法,通常需要提供相关的源代码或分析脚本。


递交的数据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组织性,附上清晰的数据描述文件,说明每个变量、格式和单位的含义。


三、 数据递交的常见平台与方式


期刊通常不会让你将数据作为投稿系统的附件直接上传,而是要求你使用国际公认的、稳定的公共数据仓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数据的长期可获取性和可追溯性。


1.  学科特定仓储:很多学科都有自己领域内公认的权威数据库。比如,生物信息学数据可存入NCBI的各个子数据库,化学晶体结构数据可存入剑桥晶体学数据中心。


2.  综合型仓储:对于没有特定领域数据库的数据,可以选择综合型数据平台,如Figshare, Zenodo, Dryad等。这些平台接受各种类型的研究数据。


3.  期刊合作平台:有些出版社会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平台,或与特定仓储有合作关系。


选择平台时,优先遵循期刊的建议。完成数据上传后,你会获得一个唯一的、永久性的标识符,通常是一个DOI号。你需要将这个DOI号或存取编号填写在投稿系统中,并在论文正文的方法学部分或指定位置明确标注。


四、 数据共享的注意事项


在准备和递交数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留心。


1.  数据匿名化:如果数据涉及人类受试者,必须在共享前进行彻底的匿名化处理,去除一切能够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这是伦理的基本要求。


2.  选择许可协议:在上传数据时,平台会让你为数据选择一个许可协议,比如CC BY或CC0。这规定了他人使用你数据的权限,需要仔细选择。


3.  时机问题:数据递交的时机也很重要。有些期刊要求在初次投稿时就必须提供数据访问信息;而有些则允许在修改稿阶段或文章接收后再行提交。这同样需要查看期刊指南。


总而言之,SCI投稿是否需要递交数据,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环节。它不仅是遵守学术规范的表现,更是提升研究透明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花些时间做好功课,能让你的投稿过程更加顺畅。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