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IF和CiteScore有哪些方面的区别呢?
影响因子IF和CiteScore有哪些方面的区别呢?众所周知,现如今大家都知道IF与CiteScore之间的较量正在逐步升级,然而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成为了学术界经久不息的话题。下面艾思科蓝小编就给大家说说影响因子IF和CiteScore有哪些方面的区别呢?
接下来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比较CiteScore和IF:
1、CiteScore以及对应的数据库Scopus是免费的。而IF对应的Web of Science是收费的(如果你觉得你可以登录,那是因为学校帮你付了这笔钱)。
2、Scopus数据库涵盖了更多的期刊(约为SCI期刊的一倍多),其中中文期刊显著增加。可见CiteScore对多语言期刊的重视,以及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而IF对应的SCI期刊是区分了严格等级的,从ESCI,到SCIE,再到SCI(你所不知道的SCI, SCIE, 和ESCI)。一本杂志的SCI升级之路很漫长,而且对国人中文以及其他语言期刊并不友好。但是,并不是说“兼容并包”的Scopus数据库就更优越。恰恰相反,Scopus数据库在近年来的期刊诞生潮中,很难做到严格保质的把关,不免会出现漏网的“水刊”和掠夺期刊,或者误剔除优质正牌杂志。
3、CiteScore的指标算法比IF需要更广的年限,即连续三年的发表文献数量在第四年的引用次数。而IF是连续两年的发表文章数量在第三年的引用次数。至于是三年还是两年更好,目前尚存在争议。具体分析也可以参见我们上次的推送。
4、在纳入发表文献数量时,CiteScore更强调范围,而较少限定发表文献的类型,即所有发表的Letter,Correspondence, Comments, Communicaton, Editor都算发表的文章数分母(远远大于SCI文章数分母)。因此,很多杂志的CiteScore排名与IF排名相比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5、CiteScore虽说可能跟IF相比有更优越之处,但是目前国内整套科研评估体系、学位学术衡量、职称评价、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部与IF挂钩。在过去几十年建立的国内学术生态不可能在短时间摒弃IF转投CiteScore。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使CiteScore表现抢眼反超IF,整个IF学术系统仍然会稳步向前。因此,CiteScore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追上IF评价体系和学术生态。
本期内容艾思科蓝小编就分享到此结束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联系站内小编进行资讯哦!在你的学术道路上,艾思科蓝会是你最得力的好帮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