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社交?
怎么样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社交?社交也是学术会议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会议的主办方会专门留出时间和场合来帮助学者们进行networking。最为官方的一个这样的场合就是一般学术会议上第一天或第二天的晚上主办的reception——欢迎晚宴。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进行社交呢?下面艾思科蓝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学术会议上进行社交。
Reception长什么样子呢?一般晚宴在一个大的招待厅召开,也有的时候主办方会租下来某个当地比较出名的场地,比如博物馆,或者曾经使用的市政厅,或者,我参加过一次主办方租下来了一个游轮, 在查尔斯顿河上面举办的,边赏风景边network。
宴会有很多跟不认识的人之间互报姓名、交换名片、介绍各自研究兴趣的机会,如果你参加一两次以上同领域的会议,那么还会遇见很多熟悉的面孔,大家利用这个机会叙叙旧。还有的时候在宴会上面经过别人的引荐 (比如你的导师) 你可以认识一些领域内的大牛,听他们侃侃大山聊聊故事。
Networking也是个值得练习的技巧,那么这一次练得多一点,下一次也就尴尬的少一点。 但是我个人的总体原则是不必勉强——有的学者从来不喜欢去宴会,也觉得这种networking的方式没多大用处。
当然也有很多人很enjoy这种场合,而且宴会的好处是,在一个比较非正式的场合去展现自己,可以弥补在会场里面那种非常正式的、非常专业的交流。如我的美国同学说的,宴会上就是要向其他学者展现 “I’m a fun person after work, I’m a fun person to work with”。所以适当地出现在宴会对于年轻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比如,在吃早餐和午餐的时候,可以和身边的学者边吃边聊。甚至比如,可能在一起上下楼的电梯里,共同前往某场报告的途中,某辆共赴机场的大巴里偶遇,然后聊起天熟络了起来。只要你有心去认识和结实其他人,机会自然会向你敞开。
另外作为中国人,在国际会议上一个更加紧密的团体就是中国学者的聚会,我时常觉得在会议上的network 其实效果最显著的就是跟同一领域内中国学者的互动。
与中国学者之间的相逢和相识常常是默契的、偶然的,某个场合下一堆人里面就你们俩是亚裔,于是聊几句就说起了中文,这感觉很好。
中国学者时长在会议上一起约着吃个饭,有时候一两个资深学者牵头,有时候大家一起入伙,这种时候尽量参加,是难得的认识人的场合。
以上就是今天艾思科蓝学术网给朋友们的一些疑问解答了,如果对我们的文章内容有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你们的疑惑。有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也可以留意我们的更新内容或是向在线老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