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传?如何看待西安交大破解储氢难题,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

2021-08-11 8685

艾思科蓝.gif


近日,据梨视频相关消息,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教授团队攻克多项难题,制成的「储氢材料」,可将氢能压制成不同形态,提升储氢释氢密度,还克服了低温释氢的行业难题。


202108111d.jpg


氢能作为一种利好新能源,如今解决储氢的问题后,其应用前景自然不可估量。就在大家为这一“新突破”欢欣雀跃之时,事情发生了大反转——张教授课题组的学生提出一些对于视频的修正。




课题组表示,他们拍摄时协调以及和媒体沟通有一定失误,为大家造成一定的误会而深感抱歉。



我们再来看看官方的严谨吹是怎样的:

祝贺中心张锦英教授团队在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稳定可控释氢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全文看下来,张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释氢的可控性,以及在很广的温度范围内都可以使用,并没有任何提及高效率的字眼。



由此可见,效率上并没有突破——否则学校官方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吹的机会的。“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只是自媒体的误传而已。


金属氢化物储存氢气上个世纪90年代从燃料电池的研究就如火如荼的火热,这些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氢能发展的规划。可见,制氢与储氢对氢能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0811g.jpg


自然,这些报道是对氢能应用辉煌前景的展望,也可以增添国人对喜悦之情,在科学研究追赶国际水平的斗志。但这都不应该成为科学报道过分夸大的理由。



反思此次新媒体报道翻车的原因,在于媒体工作者过度追逐事件时效性,从而出现把关不慎、核查不严的问题。



科研相关报道永远需要准确、科学、严谨,坚持实事求是,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浮躁和虚荣心理都是科学研究和报道科学的大忌。


版权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知乎,由艾思科蓝综合整理,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艾思科蓝版尾.jp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