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见刊后1个月EI检索丨IEEE出版丨3.18截稿】ISAES 2024

第三届IEEE航空航天工程与系统国际研讨会(ISAES 2024)

2024年3月22-24日 |中国南京

官网:http://www.isaes.net

最终截稿日期:2024年3月18日(全天可投,不再延期)

IEEE出版,EI Compendex/IEEE Xplore/Scopus快速稳定检索


论文收录: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会议最终录用且参会的论文将发表在由IEEE出版的会议论文集(ISBN: 979-8-3503-5041-8),出版后将提交至IEEE Xplore、EI Compendex和Scopus检索。(往届均已EI检索!)


征稿主题

电动伺服系统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飞机系统设计

飞机隐身、电子干扰评估模型与防命中设计

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

飞行器/航天器智能博弈理论研究

飞行器信息与控制

飞行器智能抗干扰控制

高效多目标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故障诊断

航空电子综合技术

航空科技信息情报智能分析技术

航空雷达

航天器控制与仿真技术

结构、控制、机电系统建模

UAS应用

间机器人

空间监测和图像处理

空间微振动与控制

空间遥操作

嵌入式系统设计

数字化飞行控制综合计算机系统

微纳卫星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微纳卫星能源电子

微纳卫星星载计算机故障容错技术

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

微小卫星星载系统电气系统总体技术

卫星通信与导航

无人机

无人机智能控制、协同作战仿真

无线电通信

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小卫星磁控技术

其他相关主题


主讲嘉宾

c2cec3fdfc039245d6888765e6c7b3c27d1ed21b8f04 (1).png

郑耀教授,浙江大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郑耀,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20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3)。求学于杭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现斯旺西大学)。曾任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高级研究助理、美国CD-adapco(现为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子公司)高级软件科学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格伦研究中心(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高级研究科学家。

曾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工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浙江大学德清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英美两国十三年和回国后二十余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计算力学与工程等方面,在计算力学方法、软件及其航空航天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撰写或共同撰写中文专著4部、英文专著1部、译著3部、论文400余篇。曾任或现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理事(2004-),亚太计算力学学会理事(2004-2013)、执行理事(2013-2025)、主席(2022-2025),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协会主席(2016-),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2020),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曾任或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副主任委员(2018-),教育部第七、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016-)。曾任或现任浙江大学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会长(2003-2016),浙江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2007-2016),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2009-2020),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2020-)。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8年获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9年获浙江省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亢战.png


亢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 计划领军人才)

亢战,1970年7月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万人 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计算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负责人。先后主持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973课题1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中英文专著各1部,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航天航空结构拓扑优化、结构不确定结构分析与优化、动力学优化、计算力学软件研发及重大工程应用。在EUROGEN 2021、第3届世界全局优化大会(2013)等5个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担任《计算力学学报》主编,计算力学顶级期刊Comput Method Appl Mech and Eng、Int J Numer Meth Eng、ASCE-ASME J Risk Uncert Eng Syst Part A: Civil Eng; Part B: Mechl Eng、《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理事。负责完成航空航天、国防、高速列车等领域数项工程应用项目,并主持研发了大规模结构静动力学拓扑优化软件系统。研究成果“不确定性参数与载荷下的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含多材料界面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分别获2013年度和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胡俊辉.png

胡俊辉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IAAM Fellow)

胡俊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和学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2011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曾任南航精密驱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超声传感与作动技术。总共发表论文和公开专利300多篇(项),其中SCI期刊论文100多篇(92%为中科 院1区、2区和JCR 1区、2区论文),SCI会议论文5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编辑综述(Editorial Review)1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已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点击阅读次数36000多次(Mendeley)。发表学术专著两部,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London.New Jerse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2014,SCI收录)的唯一作者;研究成果曾被国际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亮点报道。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国际会议主旨/邀请演讲30余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 的大会主席以及Aerospace-2021(德国法兰克福)科学委员会成员。IAAM Fellow,现任4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成员、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曾庆生.png

曾庆生教授,加拿大国立科研院,加拿大

 (IEEE Senior Member)

曾庆生,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现任加拿大国立科研院能源、材料和通信中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魁北克大学 (首都分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长期在飞行器天线分析与设计、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超宽频带技术、无线电波传播、计算电磁学等领域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他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渥太华分部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理论与技术联合协会主席,曾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工业研究首席项目实地访问委员会委员、工业研究发展博士后奖学金评审员。曾教授累计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另外两部学术专著中著有2章,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列为对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重要贡献,并形成加拿大工业部频谱管理与电信政策对于引入使用超宽频带技术的无线系统的咨询报告的一部分。他是许多国际技术期刊和书籍的编委和审稿人,是若干重大国际会议的组织举办者、分会主席、技术委员会专家和审稿人,多次应邀在重大国际会议作主题、特邀和专题报告。曾教授已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技术服务奖励,在2011年被评为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员,在2015年入选山西省百 人计划特聘专家,在2020年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讲座教授,在2023年1月入选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同年12月当选吉林省院士专家联合会理事会理事。


雷磊.png

雷磊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万人 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雷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智能组网与协同技术、空天信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入选国家“万人 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军 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在IEEE NETWORK,IEEE TVT,IEEE IoT Journal等通信网络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孪生的无人机集群智能协同理论研究


吴谦.jpg

吴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国家级领军人才)

吴谦教授为国家级领军人才,拥有20年工作经验,在尖端领域的美国五百强公司担任机械副主任工程师多年,美国大学研究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他是中央组织部国家 特聘专家,美国全球杰出人才EB1A,是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委、四川科技厅专家评委。吴教授专注于各种跨学科有限元计算分析,利用计算结果来改进和创新机械的设计,已完成了150个计算设计项目,其中55%的固体力学计算,40%的流体力学,5%的电磁的分析。吴教授在新加坡工作学习8年、美国15年,接受了世界顶尖公司的培训,包括美国的普惠飞机发动机公司Pratt&Whitney、美国核电Westinghouse、Goodyear轮胎公司、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SDI美国分公司、新加坡的高性能计算研究所IHPC等。吴教授曾领导、参与美军主战坦克M1A1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美军黑鹰直升机复合材料叶片力学研究、大型核电站AP1000压力容器的结构分析。吴教授经过在多家的世界级大公司的历练,结合自己的跨学科专业背景,利用自己搭建平台的并行计算网络,使用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软件组合,承担独立完成了许多大公司无法完成的困难课题。他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有限元、复合材料力学和飞机发动机。


投稿要求

投稿前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文件并严格按照论文模板进行排版后将论文提交至投稿系统

371230922213130137.gif投稿链接:https://www.ais.cn/attendees/paperSubmit/EJNVNV

1.论文必须是英语稿件,不收综述文,不接收涉及军事/政治等敏感主题文章,不得少于4页,最多为10页。

2.本次论文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过。

3.论文全文重复率不超过30%(含作者信息和参考文献),作者可通过CrossCheck, Turnitin或其他查询系统自费查重,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

4.涉嫌抄袭的论文将不被出版,且公布在会议主页。

5.作者需对稿件内容负责,请认真核对稿件内容,会议结束后不接受修改论文。

6.会议通知文件及论文模板下载:【点击下载】

7.投稿作者可免费参会,请在注册后前往报名系统报名参会。



2024/03/08 10:24
【最终截稿 | IEEE出版 | EI稳检索】(ISAES 2024)

第三届IEEE航空航天工程与系统国际研讨会(ISAES 2024)

2024年3月22-24日 |中国南京

官网:http://www.isaes.net

最终截稿日期:2024年3月18日(全天可投,不再延期)

IEEE出版,EI Compendex/IEEE Xplore/Scopus快速稳定检索


论文收录: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会议最终录用且参会的论文将发表在由IEEE出版的会议论文集(ISBN: 979-8-3503-5041-8),出版后将提交至IEEE Xplore、EI Compendex和Scopus检索。(往届均已EI检索!)


征稿主题

电动伺服系统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飞机系统设计

飞机隐身、电子干扰评估模型与防命中设计

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

飞行器/航天器智能博弈理论研究

飞行器信息与控制

飞行器智能抗干扰控制

高效多目标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故障诊断

航空电子综合技术

航空科技信息情报智能分析技术

航空雷达

航天器控制与仿真技术

结构、控制、机电系统建模

UAS应用

间机器人

空间监测和图像处理

空间微振动与控制

空间遥操作

嵌入式系统设计

数字化飞行控制综合计算机系统

微纳卫星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微纳卫星能源电子

微纳卫星星载计算机故障容错技术

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

微小卫星星载系统电气系统总体技术

卫星通信与导航

无人机

无人机智能控制、协同作战仿真

无线电通信

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小卫星磁控技术

其他相关主题


主讲嘉宾

c2cec3fdfc039245d6888765e6c7b3c27d1ed21b8f04 (1).png

郑耀教授,浙江大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郑耀,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20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3)。求学于杭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现斯旺西大学)。曾任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高级研究助理、美国CD-adapco(现为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子公司)高级软件科学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格伦研究中心(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高级研究科学家。

曾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工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浙江大学德清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英美两国十三年和回国后二十余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计算力学与工程等方面,在计算力学方法、软件及其航空航天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撰写或共同撰写中文专著4部、英文专著1部、译著3部、论文400余篇。曾任或现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理事(2004-),亚太计算力学学会理事(2004-2013)、执行理事(2013-2025)、主席(2022-2025),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协会主席(2016-),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2020),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曾任或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副主任委员(2018-),教育部第七、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016-)。曾任或现任浙江大学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会长(2003-2016),浙江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2007-2016),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2009-2020),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2020-)。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8年获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9年获浙江省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亢战.png


亢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 计划领军人才)

亢战,1970年7月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家万人 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计算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负责人。先后主持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973课题1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中英文专著各1部,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航天航空结构拓扑优化、结构不确定结构分析与优化、动力学优化、计算力学软件研发及重大工程应用。在EUROGEN 2021、第3届世界全局优化大会(2013)等5个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担任《计算力学学报》主编,计算力学顶级期刊Comput Method Appl Mech and Eng、Int J Numer Meth Eng、ASCE-ASME J Risk Uncert Eng Syst Part A: Civil Eng; Part B: Mechl Eng、《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理事。负责完成航空航天、国防、高速列车等领域数项工程应用项目,并主持研发了大规模结构静动力学拓扑优化软件系统。研究成果“不确定性参数与载荷下的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含多材料界面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分别获2013年度和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胡俊辉.png

胡俊辉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IAAM Fellow)

胡俊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和学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2011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曾任南航精密驱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超声传感与作动技术。总共发表论文和公开专利300多篇(项),其中SCI期刊论文100多篇(92%为中科 院1区、2区和JCR 1区、2区论文),SCI会议论文5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编辑综述(Editorial Review)1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已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点击阅读次数36000多次(Mendeley)。发表学术专著两部,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London.New Jerse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2014,SCI收录)的唯一作者;研究成果曾被国际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亮点报道。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国际会议主旨/邀请演讲30余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 的大会主席以及Aerospace-2021(德国法兰克福)科学委员会成员。IAAM Fellow,现任4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成员、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曾庆生.png

曾庆生教授,加拿大国立科研院,加拿大

 (IEEE Senior Member)

曾庆生,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现任加拿大国立科研院能源、材料和通信中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魁北克大学 (首都分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长期在飞行器天线分析与设计、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超宽频带技术、无线电波传播、计算电磁学等领域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他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渥太华分部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理论与技术联合协会主席,曾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工业研究首席项目实地访问委员会委员、工业研究发展博士后奖学金评审员。曾教授累计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另外两部学术专著中著有2章,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列为对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重要贡献,并形成加拿大工业部频谱管理与电信政策对于引入使用超宽频带技术的无线系统的咨询报告的一部分。他是许多国际技术期刊和书籍的编委和审稿人,是若干重大国际会议的组织举办者、分会主席、技术委员会专家和审稿人,多次应邀在重大国际会议作主题、特邀和专题报告。曾教授已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技术服务奖励,在2011年被评为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员,在2015年入选山西省百 人计划特聘专家,在2020年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讲座教授,在2023年1月入选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同年12月当选吉林省院士专家联合会理事会理事。


雷磊.png

雷磊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万人 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雷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智能组网与协同技术、空天信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入选国家“万人 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军 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在IEEE NETWORK,IEEE TVT,IEEE IoT Journal等通信网络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孪生的无人机集群智能协同理论研究


吴谦.jpg

吴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国家级领军人才)

吴谦教授为国家级领军人才,拥有20年工作经验,在尖端领域的美国五百强公司担任机械副主任工程师多年,美国大学研究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他是中央组织部国家 特聘专家,美国全球杰出人才EB1A,是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委、四川科技厅专家评委。吴教授专注于各种跨学科有限元计算分析,利用计算结果来改进和创新机械的设计,已完成了150个计算设计项目,其中55%的固体力学计算,40%的流体力学,5%的电磁的分析。吴教授在新加坡工作学习8年、美国15年,接受了世界顶尖公司的培训,包括美国的普惠飞机发动机公司Pratt&Whitney、美国核电Westinghouse、Goodyear轮胎公司、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SDI美国分公司、新加坡的高性能计算研究所IHPC等。吴教授曾领导、参与美军主战坦克M1A1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美军黑鹰直升机复合材料叶片力学研究、大型核电站AP1000压力容器的结构分析。吴教授经过在多家的世界级大公司的历练,结合自己的跨学科专业背景,利用自己搭建平台的并行计算网络,使用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软件组合,承担独立完成了许多大公司无法完成的困难课题。他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有限元、复合材料力学和飞机发动机。


投稿要求

投稿前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文件并严格按照论文模板进行排版后将论文提交至投稿系统

371230922213130137.gif投稿链接:https://www.ais.cn/attendees/paperSubmit/EJNVNV

1.论文必须是英语稿件,不收综述文,不接收涉及军事/政治等敏感主题文章,不得少于4页,最多为10页。

2.本次论文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过。

3.论文全文重复率不超过30%(含作者信息和参考文献),作者可通过CrossCheck, Turnitin或其他查询系统自费查重,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

4.涉嫌抄袭的论文将不被出版,且公布在会议主页。

5.作者需对稿件内容负责,请认真核对稿件内容,会议结束后不接受修改论文。

6.会议通知文件及论文模板下载:【点击下载】

7.投稿作者可免费参会,请在注册后前往报名系统报名参会。


2024/03/01 17:56
ISAES 2024已上线IEEE官网

【IEEE列表会议】第三届航空航天工程与系统国际研讨会(ISAES 2024)

2024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2024年3月22-24日 |中国南京

官网:http://www.isaes.net

第二轮截稿日期:2024年2月2日


ISAES 2024已上线IEEE会议列表(点击查看)

ISAES-IEEE.jpg


论文收录

IEEE.png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会议最终录用且参会的论文将发表在由IEEE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出版后将提交至IEEE Xplore、EI Compendex和Scopus检索。(往届均已EI检索)




2024/01/04 13:46
<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