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院士的建议:只有让科研人员不忽悠课题项目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后,他们才能安心搞学术

2024-08-30 4246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本文作者为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本文首发《光明日报》,特此分享。


640 (1).jpg

为科技工作者松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在基础研究领域,选取一些项目为试点,采取了长期稳定支持方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基础研究学科不同,什么比例、多少资金采取稳定支持,可能每个领域科学家都有不同的想法,需要统筹考虑,认真磋商。

这里,我想说说稳定支持的另外一面——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指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的保障。

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或多或少要与项目或人才计划挂钩,基本保障的比例非常低,如果没有任何项目或者取得人才“帽子”,不足以让科技工作者过上“体面的生活”。

640 (2).jpg

当然,稳定保障不是大锅饭,更不能大包大揽。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强竞争领域,需要绝对的专注和投入。当一个人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职业后,面对竞争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我认为应该改革科技工作者收入的构成,对基本保障和绩效比例进行调整,让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能过上稳定的、体面的生活。

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考虑提高稳定收入的比例,让他们能够安心进行科学探索,做更具有原创性、引领性,也更有可能失败的科研。这也是给科技工作者松绑、让科技工作者焕发出最大的创新活力的应有之义。

因此,稳定合理的职称晋升以及薪酬增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稳定生活基本盘之后,才能让更多科研人员安心追求荣誉与社会价值。

不稳,则心不静;心不静,则气浮——政策举措只有让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让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为各种窘迫所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热衷忽悠项目,不为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所动。

松开心中的“绑”,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放飞想象力,激发最大的创造力。

历史学者王笛说“放弃大时代的幻想,选择小时代的日常”!在“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的夏日,还是以小时代的日常读书为开始吧!“好读书、读好书”也是抵御庸常、建设自我的最便捷方式。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