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成长聘后,36岁清华副教授依然选择“紧绷”!

2024-10-22 4939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36岁的伍珍终于可以坦然地向人述说自己的过往。


那段最为紧张的日子,发生在她就读于衡阳市第一中学的高中时期。那时的她,几乎与外界隔绝,“教室外打雷都听不见”。这一切,源自她对经济拮据的父母许下的承诺——考入年级前十名以免除学费。对于在山村耕作的父母而言,每年两千多元的学费是难以承受的。


640 (2).png


伍珍深知唯有考进前十才有学上的紧迫感,促使她比任何人都要勤奋。她每天最早起床、最晚入睡,甚至在亮着灯的厕所里背诵英语。当时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前辈来做演讲,伍珍记住了北大学姐的一句话,并将其刻在课桌上:“把梦想放在悬崖边,切断所有退路,梦想就会飞翔。”


幸运的是,这个励志故事有了圆满结局。伍珍不仅在年级600多名学生中名列前茅,还在2005年被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录取,最终选择了心理学专业。


2015年,她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如今,她是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心理与认知科学系负责本科教学工作的副主任。


伍珍收获了诸多荣誉,包括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2021年,她荣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这是清华大学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今年7月,她又获得了2023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这是清华大学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荣誉。每年,全校仅有十人获得这两项荣誉。


从山村出发


在高中之前的岁月里,“困苦”是伍珍生活的主旋律。

她的家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名为广元的小山村,至今从村口的公交站走到她家还需一个小时。在她三岁时,父母带着弟弟妹妹外出打工,她成为了留守儿童,由外公外婆和几位舅舅照顾。

伍珍没有上过幼儿园,五岁便直接进入一年级。直到弟弟妹妹上学时,爷爷病重,父母才返回家乡,一家五口团聚。此时,伍珍也即将升入初中。

父母虽未完成小学教育,但以务农为生,农闲时做木工活补贴家用。农忙季节,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家田地的工作,还会为他人打工,每天能挣20到30元。

初中时,伍珍迷上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特别是主人公孙兰香的成长经历给予了她极大鼓舞。她立志:“像兰香一样,我要走出山村。”

她的亲戚和同龄人大都外出打工,而面对每年两千多元的高中学费,伍珍面临升学还是打工的选择。这时,她了解到衡阳市第一中学提供自主招生名额,并且成绩优异者可免学费。她决定尝试。

成绩优异的伍珍顺利被录取,但入学摸底考试时,原本化学考了97分的成绩被误录为79分,这使她失去了年级前三的位置。尽管如此,她仍需与父母四处筹措学费。这次经历,坚定了她必须进入前十名的决心。

接下来的三年,伍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除了偶尔排名第六或第七,她几乎每次都位列第一,并且分数远超第二名。多年后,老师们依旧对此感到惊讶。她没有多余的钱买习题集,但发明了错题本,并乐于与同学分享。她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只有学习,专注让她成为赢家。

每学期600元的奖学金,足以让她和同学共享午餐,或买点“老干妈”拌饭。她不再依赖父母。昔日同窗,有的去了南开,有的去了天津大学,后来也赴海外留学。

成为清华副教授后,伍珍曾在食堂看见一名高大男生只打了份豆腐青菜,她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真想上前帮他多添一份菜。

金榜题名后


初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伍珍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迎新晚会上,她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才艺,只好安慰自己,至少擅长学习和考试。然而,现实很快打击了她。她从未接触过电脑,C++考试差点不及格;英语分级考试让她信心全无;《普通化学》考试更是她求学生涯中的首次失利。相比之下,有的同学在《普通化学》上接近满分,她后来得知那人是奥林匹克竞赛选手。

当同学们忙于社团活动时,伍珍还没反应过来,直至在同学推荐下加入了一个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会组织,但很快因时间冲突退出。

虽然入学时有企业家资助,但之后她仍需申请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并通过家教挣生活费。家教报酬约为每次150元,但往返时间至少两三个小时,这让伍珍没有空闲与同学出游。她的世界依旧围绕学习。

宿舍里的其他三位女生来自大城市,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每天与父母详谈琐事,而伍珍很少这样做,因为长途电话费用昂贵。

她有时感到孤独,偶尔会与高中老师通话寻求安慰,但这与父母的交流不同。她发现,有些同学早已申请出国交流,而她对此一无所知。宿舍同学对她早期生活知之甚少。当大家组织聚会时,伍珍总会找借口拒绝,因为她没有钱。

多年后,伍珍明白,这些差异源于成长环境,但她并不认为这是负担。相反,做家教让她学会了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这对她的教学创新有益。

选择心理学


除数理化外,伍珍对大学其他专业知之甚少。元培学院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她听了几门课程后,遇到了《普通心理学》。她发现这门课不仅能缓解压力,而且考试也不难。

她告诉学生,选择专业的关键是:喜欢,从中获得积极情绪;觉得有价值,心理学可以帮助人;认为自己擅长。

心理学拯救了焦虑中的伍珍。特别是苏彦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课,让她认识到从出生到死亡,人的身体、思想、认知、情绪和人格的变化,“原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此有趣!”

选择心理学如同《小王子》中小王子对待玫瑰的态度:那朵玫瑰并非最美丽,但因其付出的时间与心血,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心理学成了伍珍的“玫瑰”。她想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选择。她在北大申请到校长基金,参加挑战杯获得特等奖。她研究婴幼儿的合作能力,每天奔波于海淀妇幼保健院,最终发表了论文

她提到小说中的孙兰香,出身贫困却选择了看似遥远的天体物理,“她的选择让我震撼。”

遗憾与与释然


未申请常青藤盟校的博士,伍珍有自己的考虑。最重要的是费用问题,申请一所学校加邮寄材料需花费上千元。为节省开支,她选择了把握更大的学校。然而,这个决定让她久久无法释怀。

爱荷华大学位于美国中西部,中国学生较多,伍珍交了不少朋友,“但北大清华校友不多”。但那里宁静的氛围治愈了她的焦虑。

她的博士课题研究亲子互动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从本科到博士,她一直专注于发展心理学,“还是挺专一的”。博士期间,她独立成长。导师是位佛系助理教授,伍珍需主动寻求指导,“这让我一直很独立”。

博士课题最难的是数据采集。她需要与当地家庭沟通,语言是第一道难关,其次是数据稀缺。但最终,她发表了几篇高质量论文,申请到研究项目,并在清华获得教研岗位。

640 (1).jpg

初到清华时,她有些紧张,毕竟爱荷华大学并非常青藤名校,导师也不知名。但系主任刘嘉教授告诉她,认真走过的路没有弯路。刘嘉提到,自己在麻省理工读博时,有人因压力过大自杀。

伍珍意识到,若去了斯坦福或麻省理工,可能更不自信。她看到一些同学在名校并不开心,而自己在爱荷华大学这个较小的环境中,反而更加从容。

她从研究中获得成长与治愈。研究显示,童年资源匮乏会导致决策保守,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也反映了不自信。后来,她的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
论文被接收后,她在朋友圈写道:做完这个研究,释然了许多,“只要是认真做的决策,就没有什么后悔的,因为那就是当下的时间点,那个时候的我能做的最恰当的决策。”

越过山丘


2022年,伍珍成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如今,她松弛下来了吗?

还没有。她仍在思考如何在研究中取得原创性突破,做出更大贡献。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引领国际前沿。为此,她放慢了发表论文的速度,论文质量稳步提升。但紧绷在所难免,她不断在日记中鼓励自己:“要更坚定地聆听内心的声音,努力摒弃外界的干扰,继续热爱且坚定。”

过去的紧绷是为了生存,而现在的紧绷是为了追求意义。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苦难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伍珍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研究素材。她研究留守、贫困、隔代抚养等经历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她试图结合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方法革新研究。

她认为,学术研究不仅能谋生,还能解开心结,理解自己与他人,促进社会进步。她坚信,选择心理学是非常正确的。

她告诉学生,做学术的最大乐趣在于用独特的方式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为关心的人和事做出独特贡献。你的研究反映了你的经历、性格、关注点、思维方式和品格。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