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奶爸,博士毕业就入职C9,连发NS,堪称青年科研者“人生赢家”!
注: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90后博士,2020年博士毕业,随即留校成为C9高校教师。读博时期,他就曾因集“独立一作发Science”“国奖收割机”“歌赛冠军”“健身达人”和“学霸奶爸”于一身走红过科研圈,被网友称为“完美男神”。2022年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近期,其团队研究成果又发于领域内顶刊。他就是本期蔚青新锐人物,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言博。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01 不是天才,在努力方面成为天才
王言博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秦皇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时期的他被称为“国奖收割机”,曾经蝉联4次国奖,还拥有3项专利。后以夏令营第一名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直博。
拥有这样的“开局”,外人眼中的王言博应是自小就天赋异禀、成绩名列前茅的“别人家孩子”。然而,大学之前的王言博,学业成绩却只能用“普普通通”来概括。自小父母对他的期望,比起“望子成龙”,更多是希望他平安健康开心长大,过平凡的生活便好。
因而,从小学到初中,王言博对待学业成绩也并无过多的热衷。到了高中,他成了千军万马为“高考”备战的一员,但仍旧是“普通学生”一名。他也如万千“普通学生”一样,曾在考试复习阶段,间歇性地陷入迷茫,每逢大考,还会异常紧张。也常常陷入“埋头苦学却成绩一般”的苦闷困境。一直到高考,幸运之神也并未降临到王言博头上,更雪上加霜的是,他还发挥失常,最终去往当年并未在他预期范围的学校。
转折点在王言博进入大学后,大学校园为他原本普通设定的人生道路开启了许多新的可能,他开始了“不设限”的学习生活。一方面,他在专业学习上燃起了兴趣,在自由的氛围下他可以自主选择对自己有吸引力的领域,并且还逐渐搭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另一方面,在兴趣培养上,也多了许多尝试。然而,想要实现“人生转折”,“不设限”的同时必须格外的自律,王言博每天最多的时间,仍是专注用于学习上。
大学生活的时间表被王言博用学习、运动、课外活动塞得满满当当。本科时期最喜欢的自习室永远是离电梯或是大门最近的,只因“可以多学15分钟。”时间对于王言博来说,一分一秒都万分可贵,几年间,伴随着工学部门卫大爷拖动铁锁链的声音,他在披星戴月地预习功课、背单词和自习中度过了最宝贵的一段大学时光。
大学时期的王言博 图源|网络
终于,满满当当的努力也有了相应的回报,王言博不仅名列前茅,还数次获奖。多年后,同为交大“学术之星”的吴天昊聊到“科研同辈的激励”时,提到王言博,“学长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想在努力方面做个天才’”。
王言博不仅用实际行动打破着自己人生原本的平庸设定,还用自己的故事给其他同辈送去了坚持的力量。
02 从“干杂活”到独立一作发Science
至今,王言博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一颗学术新星冉冉升起……然而,在这些成果之前,依然有一段“转折”故事。
当年,带着本科满满当当的收获,王言博进入了交大实验室,师从杨旭东教授、韩礼元教授。原本以为学术之路从此“一帆风顺”,不想,读博初期,王言博就迎来了人生第二次迷茫期。刚进实验室,作为直博生的王言博再次成了“普通学生”,等待这位“实验室小白”的是几重科研生活难题:一方面要熟悉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做好尝试新方向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做好实验室团队的公共服务,包括报销、领物资、买设备、协助修改资料文本和PPT图片这类“杂活”。
最初,几重难题都给王言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打杂”做的PPT常常收到批评,更令他苦闷的是认识到了科研人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对研究领域逐渐“祛魅”后,面对其枯燥、机械的部分,依然要怀抱热忱。“逃避是没有用的,即使换个研究领域,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调整心态”。
实验室里的王言博 图源|网络
短暂修整过后,他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过往文献,并形成了自己的文献整理“四行法”:第一行基本信息,第二行是研究方法,第三行是解决的问题,最后一行则总结自己的想法。同时,王言博还发现每一次做课题组的“杂活”都是宝贵的“取经”过程。于是,他抓住每一次做小事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学术打杂”的过程中反复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学术写作等综合能力。
这期间,他的论文写作能力被老师发掘出来,最终,两年的整理成果汇成了他发表的第一篇综述论文,也为后来独立一作Science文章的发表打下了基石。
王言博(右二)与课题组成员 图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期间,王言博稳扎稳打,科研实力。他的研究立足钙钛矿太阳电池未来产业化“卡脖子”的稳定性问题,创新性地提出稳定异质结结构,大幅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稳态输出效率。在他25岁这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Science》论文,也是他第一次以独立一作身份发表成果。
从手写整理文献,到熟悉领域、提炼自己的想法,到一边追踪领域最新动态、一边拼命做实验。不断地积累、努力,王言博再在度过又一次迷茫期后,再次收获回报。
03 既是“学霸”,也是奶爸
19年底,媒体竞相报道了王言博同时拥有“事业、家庭和获奖”的故事,“25岁交大博士奶爸”话题的热度在那一段时间呈指数式增长。其中,“仅用两天半完成Science论文”成为标签,王言博随即回应“是两天半写完的初稿”,完成初稿后还经历了两周紧锣密鼓的讨论修改,后又检查了数十遍才投稿。收到审稿意见又花了三周时间回答问题、反复检查,最终被接收。尽管,他一再强调自己并无媒体报道的那样夸张,但论文从形成到收稿的真正周期仍是很快。
只有对研究思路非常清晰、研究工作足够熟悉,才能够短时间内输出成果。他在多年的科研生活中长期练就的绝招,可以说在这过程中被完全发挥,那就是——极高效率地做事。
这一绝招还展露在他工作之外的生活中。除了“学霸”的身份,王言博还是一位“年轻奶爸”。在科研圈,不少优秀的青年皆早早收获爱情,而王言博作为其中一员,更是早早地解锁了新的人生角色——爸爸。他的太太是大学时在国外交流邂逅的学妹,他们相恋多年后决定在王言博读博时步入婚姻,用现在的网友评价来说他们属于是“英年早婚”。
图源|上海交大研究生会
事业爱情双丰收,王言博和太太还有了爱的结晶,在外人眼中如当年媒体报道的,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而在读书时期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对于当时的小两口来说,支撑家庭的经济开支绝非易事。有孩子后开销加大,王言博在妻子怀孕时期,主动挑起家庭生活的大梁,曾每天忙完科研工作后,还要做3份兼职以供家庭开支。最难的几个月,每天清晨早起做饭,上午做实验和数据分析,快中午买菜做饭,下午继续在实验室做研究,晚饭后赶去做家教……整天只睡不到4小时。
回忆起那时候,王言博坦言“很累,但是真的很幸福。正是家庭给带来的责任感,让我做到了很多我之前以为做不到的事。”
王言博为家人做饭 图源|网络
挑战自己的极限,王言博在科研上也践行着这句话。随身带着电脑,只要有间隙的时间,就会工作,以致于他的太太曾开玩笑道,对他只有一个要求:婚礼时不要带着电脑。足够专注投入、足够惜时高效,成果上的丰厚积累便水到渠成。这些年来,他的团队致力于钙钛矿太阳电池无铅化,多次打破新一代无铅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对他来说,怀着热忱和目标,坚定做科研是习惯性的,“并没有想太多,只想做好实验”。
当年,面对密集的报道和外界高度的关注,他同样没有什么复杂的想法。除了有些“很不习惯”外界的干扰,他还很清楚地知道,“我相信我很快会被忘记。”
无论是“学霸”,还是奶爸,褪去标签,王言博仍是那个用高效率做好当下事的科研人。像许多青年科研人一样,回归平常生活,他会骑着“小电驴”驶向实验室。
04 既是青年科学家,也是乐趣发现家
作为青年科学家,王言博可谓是“多才多艺”,唱歌、运动样样行。这些生活中的兴趣是他忙碌的科研生活之外绝佳的调味料。
大学时期,王言博就培养了自己诸多“能量源泉”。从健强体魄开始,跑步、健身从那时起成了王言博此后长期坚持的习惯,再到各种户外活动,骑行、爬山皆是调节压力时的好帮手。除了曾在校际乒乓球团体赛中出过一份力,王言博还会在有机会时选择在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读书时期的他,常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安排短途的“说走就走”,或是鼋头渚赏樱,或是黄山观日出。看不同的风景,为再次投入忙碌生活积蓄能量。
王言博健身 图源|网络
因儿时被嘲笑过歌声,王言博的倔强反击却意外练就了金嗓。因而校园时期,他在每一届的校歌大赛中都会留下自己的声音,成了多次获奖的金牌歌手。曾经校园夜半,学院楼总是传出歌声,那是学生时期的王言博在实验室中自己给自己“播放”的BGM。
图源|网络
在工作之外的兴趣领域获奖对王言博来说是其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片段得以让他去拼出一份属于自己的青年科研人的“有趣生活”。或许,尽力让自己的生活始终有“乐趣”相伴,是王言博在“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话题上找寻到的答案。
因睡眠不好,所以王言博习惯睡前阅读,用他的话来说是“一读就睡着了”。目的始于催眠,不想,长久下来竟在书籍里看到了跳出自己视野之外的更辽阔的世界。当被问到有什么偶像,他说非要说的话,是《火影》中不甘命运的鸣人。
王言博拍摄的风景 图源|上海交大研究生会
马丁·路德·金在自传中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说: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王言博看似从容的“开挂”经历背后,都是他抱着对科研与生活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的拼命追赶、不断努力的结果。曾经那个为考试成绩发愁的少年,现在已经成了顶尖高校的青年教师。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王言博在学术峰峦中的一处山脊上已站稳脚跟,正带着团队唱着歌向更高处迈进。他将一边探索着青年科研者人生之旅的更多可能,也将一边给后来的攀登者留下更多的参考标记。
素材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网、上海交大研究生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东秦校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