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士毕业仅9年!从博士到两院院士,6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领导学科7年全球第一

2024-04-22 6844

院士是我国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院士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国内对院士评选极为重视,成功当选的无一不是大国重器。而同时获得两院认可、获得“双院士”殊荣的,全国仅有34位,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2024年1月,李德仁院士被湖北省提名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高考被第八志愿录取、39岁才考上研究生、湖北唯一的两院院士、解决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李德仁作为遥感领域的开拓者,在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体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三足鼎立


9年从博士到“双院士”

李德仁对测绘的兴趣,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


高中时,受在课外兴趣小组得到的测量学启蒙,高考填报的12个志愿中,第八志愿填了航测与制图。最终误打误撞跨进武汉测绘学院大门,从此开始了近60年的测绘生涯。


进入武汉测绘学院的李德仁,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正因如此,引起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之父”王之卓的注意。本科毕业后,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3门考试科目,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恰逢年代动荡,因莫须有的问题,他被取消了读研的资格。


先后到西安国家测绘局地形二队、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工作后,李德仁又被迫离开自己的专业,分配到水泥制品厂当工人。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王之卓破格录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这一年,李德仁已经39岁。1981年,他以全优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随后赴德国进修,成为中国第一位派到联邦德国学习航测的学者。


0 (15).png

李德仁与恩师王之卓先生


在波恩大学求学的半年内,他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推导出比丹麦法更具优势的新方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1983年,他进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两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同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至今,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中国李德仁的名字在整个国际航测界回荡。


1985年学成后,李德仁婉拒了欧美科研院所抛出的橄榄枝,在完成答辩后立刻回国,短休几日便走上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讲台。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


1986年李德仁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双院士”时,距离他博士毕业仅有9年。


1995年,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7年李德仁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直到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并。


6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回国后,李德仁加快了研究步伐,在他看来“有跨越才有创新,仅仅跟在人家后面做重复的研究,便总在后面”。面对世纪之交我国卫星、航空、地面系统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现状,李德仁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卫星,要有自己的测绘卫星“。


2002年,李德仁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这一建议得到肯定,在2005年正式立项,并被列入我国16个国家重大专项之一。历时15年“高分专项”建设成绩斐然,基本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大众民生的重大需求,使我国的卫星遥感及其应用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2020年,相关研究“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 (16).png

李德仁院士在颁奖现场


“这项成果是我们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智慧,用我们的数学和过程控制的方法,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李德仁自豪地说。


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的测绘遥感科技,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了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


在自主自立这一原动力的驱使下,李德仁还带领团队,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从基础理论到重大技术创新,让中国测绘遥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0 (17).png

图源:软科


只要对国家有利,李德仁都会积极去做。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再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李德仁及其团队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以此他荣获了“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作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领军人物,李德仁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2022年6月,他获颁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布洛克金奖,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在测绘遥感领域,李德仁院士用数字绘天地之大美,用科研谱生活之乐章,用精神和事业影响年轻的一代。


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他已培养了200多名博士,是中国教授中指导博士最多的人之一;连续20多年,坚持给大一新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台下座无虚席。


在采访中,李德仁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



连续7年全球第一

李德仁院士在测绘遥感之路上的披荆斩棘,也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发展的缩影。在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体系在李德仁和他的老师、同仁、学生几代人努力下不断壮大,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已连续7年蝉联全球第一。


在武汉大学,仅测绘学科就走出16位“两院”院士:老一辈学科奠基人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等蜚声中外;还有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陈俊勇、龚健雅、李建成……与李德仁一样继往开来、推动学科发展的闪亮名字,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打破垄断、填补空白、创造第一的举世成就,锻造出我国测绘领域的“梦之队”。


国家“三大奖”他们捧回了20多项;李德仁、刘经南、李建成先后走上湖北最高科技大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领奖台;他们突破性的一项项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改变传统测绘模式,在国内外被广泛推广;参与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相关研发,打破卫星导航的西方垄断,泱泱中华多了一个“大国重器”……


近年来,李德仁带领的武大测绘团队继续向前,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稳定、应用少”等诸多问题,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项更深邃的工程——“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


0 (1).jpg

珞珈三号01星研制团队合影


目前,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系列卫星,作为“先遣队”已经出发。“珞珈一号01星”在2018年成功升空,“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1星”在2023年成功入轨,前往太空探路。


未来,整个星座预计有200颗卫星在轨,“东方慧眼”将搭建起一张集定位、导航、通信、应急、搜救于一体的“太空网”,从“玩微信”到“玩卫星”,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至5分钟就能看到想看的地球图片或视频,享受卫星带来的红利。


从参与首测珠峰,到守护北斗之光、40载极地科考,再到点亮“东方慧眼”,武大测绘人薪火相传、探索不止。这些艰苦的测绘英雄,不断推动中国测绘事业向着新的高度、新的精度迈进!


权声明:本文来源于软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