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建筑声学专家的诗境人生

2022-10-25 11970

【人物简介】吴硕贤,1947年5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从事建筑环境声学的教学与研究。他是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著作有《偶吟集》《恒吟集》《音乐与建筑》《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室内环境与设备》《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文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行书选》《成语新解与杂谈》《吴硕贤序跋诗文集》等。


清晨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西湖边的小路上投下一缕缕金色的光柱。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都会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这里经过。朴素但整洁笔挺的衬衫,和蔼而又充满睿智的眼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


吴硕贤身上有很多“第一”:他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他是中国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领域的第一人;他第一个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一个国际难题;他提出一个新的学科——光景学,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环境;他还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科学院院士。


也许他头上的科学光环已经让你感到目眩神迷,但是当你走进这位温文尔雅的院士,他背后那些传奇、奋斗而又时刻保持自信从容的故事,会让你深深感到,吴硕贤,更像是一位行走在建筑声学领域的诗人。


世事因缘虽靡定,酬勤天道信无殊


一汪见底清,倒影入湖心。

藻里鱼儿乐,嬉游戏赤云。


1960年,13岁的吴硕贤写下了他的第一首五言绝句《鱼趣》。


吴硕贤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祖父吴梦丹、叔公吴梦沂均是前清贡元,藏书丰富,学识渊博,擅长书法。他的父亲吴秋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上海,吴秋山回到福建,与郁达夫等人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谈起儿时的往事,虽已年逾七旬的吴硕贤仍记忆犹新。当时一家人居住在一进两间泥墙瓦顶的平房,有个长方形的院子,院门对着远处蜿蜒起伏的马鞍峰,门口有棵龙眼树。


“我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作家。”吴硕贤说,他小时候很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诗人。在父母的熏陶下,吴硕贤自小就开始学习诗词格律和练习书法。十三四岁时的他,就已能写出“长天如海云为浪,变幻升腾泡沫翻;霰玉纷飞三百丈,顿成大雨落人间”这些气势不凡、富有想象力的诗词。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也曾写信评价其作品“诸作大体均佳,读之有馀味”。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科技专家。国家号召青年学子向科学领域进军。像那个时代众多有志青年一样,吴硕贤为了国家的需求转而加强理科的学习,聪颖善学的他学起数理化也是一样的得心应手。1965年,他以福建省理科状元、全国理工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意气风发的吴硕贤欣然挥笔写下“投身学海寻珠玉,辟径书山采桂芝。收拾行装期北上,前程似锦任驱驰。”的豪迈诗句。


好景不长,吴硕贤进入大学后第二年,“文革”开始了。1970年,大学毕业的吴硕贤先后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和南昌铁路局,从事桥梁和隧道的施工。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干起,跟着工人师傅一起上工地。两个人一次担300斤的水泥上山,住在绿皮火车厢的“宿舍”里,在山洞里实地测量数据……虽然,这些与吴硕贤最初的理想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笑着说:“还没跑出大建筑领域,那就干一行,爱一行。”这期间,他自学了20多门结构方面的课程,“把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测量学研究个透。”直到1976年,他被调任福州设计所,才算是“扭”回到建筑设计领域。


硕士答辩


时针指向1978年,这一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吴硕贤参加研究生考试这一决定,几乎没有得到周围一个人的支持。妻子即将临盆;同行们都不看好他这个“学业未满”的年轻人;“积压”多年的踌躇满志的考生,这些都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的科学梦还没有实现,如果再不考就真的追不上心中的理想了。”铁了心的吴硕贤拿起书本自学,“有这么好的机会,若不珍惜会很遗憾。考不上,无非让你们笑一笑。”坚定且从容的吴硕贤再次考上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边缘领域拓荒始,理纬文经织锦成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的梦想还停留在如何“住得宽敞”的层面,城市声学在国内的研究还属于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和研究设备都十分匮乏,当时的研究领域也主要是进行噪声的普查和测量。


“我觉得这个方法太‘笨’了,耗时耗力。”为了了解车流对建筑和街道的影响,吴硕贤曾租来不同类型的汽车,拉到北京郊区的空旷地带,让车按照不同的速度奔跑,测量不同种类的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所产生的声音强度,并记录声级计的读数,最后根据数据来推算声功率。吴硕贤日复一日地坚持测了一个月,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为什么不能进行预测?或者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在不断的实测中,吴硕贤也在反思。


为了继续攻读博士,吴硕贤带着他这个大胆的想法,敲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界泰斗吴良镛先生的门。吴先生之前听说过这位高考状元,也知道他的诗词曾经得到茅盾和叶圣陶的高度评价。“你文科又好,理科又好,肯定是个聪明的学生。”吴先生一眼看中了吴硕贤和他的选题,但是也提出条件:“我不懂声学,你还要去找马大猷当校外导师。”就这样,吴硕贤成为吴良镛和马大猷这两位学界大师的“开门弟子”。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预测方法,吴硕贤“盯”上了当时学院唯一的一台计算机。那个时代计算机在国内还是稀罕儿物件,吴硕贤也不懂怎么使用。他就自学计算机编程,并研究出了用计算机来模拟车流噪声、用计算公式预报噪声等高效便捷的方法。吴硕贤随后又系统地提出了城市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该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逐渐崭露头角。


“边缘领域拓荒始,理纬文经织锦成。”这是1984年吴硕贤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有感而作的一首七律中的诗句。


1998年吴硕贤调任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他大有用武之地的时代。作为我国建筑环境声学边缘领域的开拓者,吴硕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吴硕贤及其团队通过对几十种民族乐器进行声学测定,第一次掌握了民族乐器声功率的科学数据,为民族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团队陆续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这其中,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吴硕贤却心情平静,挥笔写下了: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清音着意厅台响,彩墨随心笔底摛。

  

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硕贤担任实验室主任和“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工作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如他诗中所写:“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对于学校提供的优越环境,吴硕贤深有感触。他说:“自从我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项目,到建筑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再到首先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我在建筑科学领域多做贡献的夙愿。”


从“文学梦”到“科学梦”,吴硕贤说,其实每一步走得并不轻松,但是人生的关键就几步,这几步一定要有正确的选择。23岁清华本科毕业,34岁清华硕士毕业,5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说,变的是学科方向的调整,不变的是要做一名学者的心态和志向,“我的志向就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成绩。”


如今的吴硕贤,已经可以在两个梦想或者爱好之间自由“切换”了,或者说,这两个本身就不矛盾的梦想在吴硕贤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与实现。


“古往今来的‘大家’多能文理兼通、融会贯通。”吴硕贤认为,学好文科也需要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能力,做好理科研究同样需要想象力与直觉带来的灵感与顿悟。以理科知识为纬线,以文科修养为经线,方能织就灿烂的学术锦缎。在吴硕贤看来,科学与艺术从来不分家,艺术不但是他相伴一生的爱好,还能为他的科研工作增添灵感财旺号


青年时期的吴硕贤对音乐也十分着迷,拉手风琴、弹钢琴。高中时,他还曾作词作曲,创作了《芝山之歌》,引起不小的轰动。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后,吴硕贤就将科研领域延伸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才有了一套适合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厅堂建筑音质理论。


“收看收听音视频,图文点赞亦劳神。秀才博识天涯事,揣着星球不出门。”这是吴硕贤诗集里的《手机》,生动而有趣,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传统诗词应该多写一些现代社会的新鲜事物,这样才能真正焕发活力,在青年人中间流传开来。”


“文艺界、科技界都应该‘眼高手低’,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坚持“每日作一诗”的吴院士不仅自己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而且还一直致力于在青少年中间进行科普。现在,他又有了一个创新、大胆的想法:把这70年来的人生经历,用诗词的方式写一个自传,而且每个阶段都用一个词牌或者一种格律来写。


人生渐老年迟暮,犹迈攀登步。

问君能有几多欢,恰似菊丛秋季满庭妍。


提出并继续完善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光景学”,传播对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哲学思辨……吴硕贤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从来都没有停下脚步。他相信,人一生所做的事未必都是主动去选择的,但若选定的事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价值,就有坚持下去的意义,而乐趣也就在专注和钻研中萌生。

  

(注:文中诗句均为吴硕贤院士作品)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官网 


《追梦人》第1期

文 字:周玉

编 审:张征 周玉

总策划:邹浩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